很多人都知道,香港有四大才子,分别是金庸,倪匡,蔡澜,黄霑。最近蔡澜仙逝,这四位才子皆已离世,代表了香港当年那个文化自由百花齐放黄金时代的终结。
说到才子,现在这个称号已经烂大街了,但凡能写个字儿谱个曲儿,甚至是唱个歌儿啥的,媒体都会毫不吝惜地冠以才子二字。其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才子不仅是指有才学之人,更是文人理想化的形象,其往往与浪漫、风流、学识和文化修养密切相关。
明清的小说和戏曲有着大量描绘才子的作品。一般来说,当时才子的常见特征是,会诗词、通音律、懂绘画、善辞章。比如说著名的“江南四大才子”指的就是明代的四位著名文人: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徐祯卿。他们个个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皆通,是民间传说中风流才子的典型。
按这样的标准,我们可以来评判一下香港的这四大才子。先从学识和文化来看,金庸善写小说杂文,倪匡的科幻和剧本独步天下,黄霑精于谱曲作词,皆是才气十足。而蔡澜则弱了一点,他是以美食家闻名,虽然也写了一些散文,不过水准一般,离才子的标准还颇有一些距离。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将其换成古龙,可能更加贴切一些。
接下来就是风流。所谓自古才子皆风流,这哥几个的风流韵事,那可真是精彩纷呈,可以摆他个三天三夜的龙门阵,读者有兴趣的话,俺可以写上一个系列,今天这里就不多聊了。先卖个关子吊吊各位的胃口,这每一位可都不是省油的灯。特别是金庸,你别看他一张国字脸,颇有些道貌岸然的样子,其实花花肠子可真不少。算了,俺是个厚道人,为长者讳,点到为止了。
其实俺今天写这篇文章,是想从另一个角度,聊聊才子们的风骨。
什么是风骨?有气节,有担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我觉得这就是风骨。孔子曰: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这是风骨。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也是风骨。俺是个大老粗,讲不了他们这种文绉绉的话,要俺说,很简单,风骨就是做人要有原则,有良知,并且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坚持自己心中的道。
为什么说才子要有风骨呢? 我前面写过,才子是文人理想化的形象,也就是说,才子首先是文人。而真正的文人,一定要有士的风骨。大家应该知道,士的核心品质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也就是说士要义不取容,不为了利益而违背原则;也要舍生取义,可以为道义牺牲生命。
写到这里,索性多聊一聊,很多人把风骨等同于傲气,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风骨是秉持自己,而傲气是在乎别人的看法。坚信自己的道,不肯趋炎附势,不人云亦云,这是风骨;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一心想做人上人,高人一等,这是傲气。也就是说,傲气是秀给别人看的,而风骨是一个人的内心品质。我觉得真正的士,有风骨而无傲气。当然,这世上也有很多的才子,却偏偏是有傲气无风骨。
香港的这四大才子里面,金庸同学曾经是有风骨的。他当年创办《明报》,写了一系列的政论文,屡屡抨击中共的极权和反人性,倡导港岛的民主自由。他在武侠小说中,多次以隐喻的方式对当时中共极权统治,集体狂热,个人崇拜的现象大胆讽刺。比如说《笑傲江湖》中的日月神教东方不败、任我行、向问天等人之间的权斗,像极了极权体制下中共党内的路线斗争。而日月神教的教主,不管是谁上台,都是以唯我独尊和神功无敌的神话加以恐怖统治来维系其权力,这和文革中毛泽东和林彪大搞个人崇拜,歌功颂德,红色恐怖如出一辙。而在《天龙八部》中,对星宿派掌门星宿老仙及其门下一大帮拍马屁的无耻之徒的描写,更是让人读来毛骨悚然。
可是,偏偏就是这一位大才子,在发了大财,名利双收,娶了新娇娘以后,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金庸在九七香港回归之前,于《明报》上多次发文赞扬邓小平,为其一国两制的虚假口号大作宣传。在回归以后,他更是摇身一变,不仅是浙大人文学院的院长,更当上了中国政协常委,成了响当当的国家领导人。我有点儿好奇,他那个被共产党枪毙了的地主反革命老爹,在九泉之下,会不会为自己这个有出息的儿子感到骄傲?
金庸同志的事迹就聊到这儿,他老人家后来的确是又红又专,只不过,那和风骨再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再来看看其他几位。黄霑和蔡澜都算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人,几乎完全不过问政治。不过呢,这两位还是些区别的。黄霑曾经在某些场合公开批评中共与港英当局,不过总的来说,他可以说是既不盲从权力,也不激进反抗。他本人非常认同中华文化,希望中国强大,也希望香港能与大陆融合而不失自由。很多人不知道那一首《我的中国心》(张明敏演唱),就是他写的歌曲,里面那几句:
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梦里重千斤
无论何时 无论何地
心中一样亲!
大家想必耳熟能详,当然也很容易看出他浓厚的爱国民族情感。
而蔡澜是出了名的不谈政治,他在自己的专栏和节目访谈中多次强调:我不懂政治,政治是无聊的事。他认为政治是浪费时间,是破坏情绪毁掉生活乐趣的蠢事,他更愿意把笔墨和注意力放在饮食、旅行、女人、电影、艺术上面。不过,和黄霑一样,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对书法、饮食、历史、文学都有所涉猎,并提倡儒释道兼容并包。
要说这四大才子里面,真正有风骨的,我觉得是倪匡。倪匡的小说,一以贯之地有着对专制制度和独裁统治的揭露和反抗。在他的笔下,那些栩栩如生的江湖人物,都或多或少的在和中共专制体制做着顽强地抗争。卫斯理,白素,白老大,他们都多次和共产党的特务组织做着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里,揭示了中共的秘密机构无所不用其极,美人计,暗杀,嫁祸,收买,渗透到了香港的各个阶层。
在一篇名为《追龙》的小说中,倪匡甚至提出了一个可怕的预言,他在书中写到,“东方将有一个大城市要毁灭,而毁灭一个大城市,不一定是天灾,也可以是人祸”。他这里说的东方大城市就是香港,他是在预言九七回归之后香港的毁灭。记得当时我看这篇小说的时候,离九七回归还有好几年,这个预言让我大为震惊,并深深地为香港将来的命运担忧。结果没想到的是,这才短短的过去了三十来年,那个自由而充满活力的香港,真的毁灭了。
倪匡曾公开表示:我不是反共,是反极权、反专制、反一党专政,而刚好共产党全占了。倪匡一生拒绝在中国大陆出版他的任何作品,他明确表示:如果有我的小说在大陆流行,是盗版,我不会授权任何出版社。他也不愿意与中共体制下的任何媒体和单位合作。倪匡还说,我不相信‘一国两制’,那是骗人的。香港回归以后,倪匡拒绝参与任何与中共宣传有关的活动,并且逐步淡出公众视野。不过,即使到了晚年,他仍坚持自己“终身反共”的立场,不与极权体制妥协。
旧的时代过去了,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而我们匹夫百姓,重要的是活在当下。这一个个才子,他们的才华,风流,傲骨,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我看来,也是一面面镜子,能够时时照出我们的内心。
几十年快八十年了吧,胡适先生说过的话改不多几个字依然适用:英国人治下,有自由,有繁荣;它们来了,自由消失,繁华凋敝。
它们的目的,就是控制一切,凌驾世人。“把香港变成内地,看你们还闹什么”,赤裸裸的“普天之下,莫非皇蝗臣”的当代翻版,后面跟着无脑子、缺良知的辫民拍手叫好。
网上摘录:
金庸之所以在九七问题上和主流民意不合拍,据风评甚佳的《金庸传》的作者傅国涌的研究,他说金庸的形象有三张脸:「文人之脸、商人之脸、大中国主义之脸」。第三脸使他情不自禁地和中共同步同道。
● 金庸三张脸,力助中共收回香港
金庸自称,他在香港问题上是一个「既得利益的建制派」。因此,他在明报社评中反覆多方面强调香港的正面成就,和对中国的有益利多,率先提出过渡期要维持香港的「安定繁荣」。我在1988年金庸主持特区政制「主流方案」遭到市民强烈抵制后,曾为文评论他在中国士大夫传统中的权力欲及忠君情怀。他1981年7月受到邓小平非常礼遇的会见,那是中共高层已经仔细研究过他在统战港台方面的价值后的安排。他1973年曾访问过台湾,和蒋经国长谈,有一个中国与反台独共识。他见邓后,高调崇拜邓,「就是他小说中的英雄」。然后,和中共的九七战略合作(会见胡耀邦、江泽民),直到退休后,还在浙江大学发表讲话「新闻要学解放军服从党的领导」
跪着的才子,虽然依旧是才子,但得到主子一声“好奴才”的夸奖才是他们最高的追求把。鲁迅先生所云“求做奴才而不得”,才是这些人心中最大的悲哀。一旦有机会换上黄马褂“光宗耀祖”,可不就能抹抹油嘴,忘了“杀父之仇”而安享名利?
“燕赵悲歌士,博浪击暴秦”的正气人格,已经在漫长的被奴役岁月中消磨殆尽。即使在大英曾经建立良好法治基础的香港,人民的自由也无法抵制政治权力彻底沦陷后的全面压迫与侵蚀。这其中,自然也有在97“回归”中打着维稳旗号,阻挠香港政治改革的“皇民才子”、“爱国名流”们的一份功劳。
蔡澜不谈政治,比较圆滑,金庸成为政协委员,办红色新闻报纸,压力不小,倪匡50年代离开大陆一直没有回去过,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被洗脑,酒色财气,花边新闻最少。
至于说到金庸的作品,虽然他本人后期的所作所为颇让人鄙夷,不过,我倒是觉得他的作品,特别是那几部长篇,有着极高的水准,是中国文学史上难得的精品。
每个人都是有道理的。
看看谁的文章流传更久吧。
对风骨的定义、风骨与傲气的不同等等。
说个题外话,我一直对所谓“四大”的说法嗤之以鼻。
抬句杠,三大、五大、六、七、八大都不行么?
四大发明、四大天王、四大才子、四大名著、四大皆空、四世同堂、四喜丸子、四不像、、、
好像中国人特别的喜欢四。
回到香港的“四大才子”话题,我总觉得“才子”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需要有的话),当是其著作其学说,可以传世。而不在其著作多少、其学说如何悦世。
有很多的“名人”,可谓著作等身、学说惊世,但时间最是无情,过上个百十年回头看看,浮云也。
李敖的字数不少吧?他也特别得意并自视甚高,但又有几多可以传世?
依这个必要条件看的话,此四人,说不上是“大才子”。金庸著作多则多矣,就是个故事会大集,娱乐大众而已。聪明、笔快、知识面广、历史知识丰富,这些都承认,但也就不过如此。
最后回到作者的本题 --- 风骨。
这四人里,倪匡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的见识、勇气、不为利益所惑,其他三人完全不能比拟。
祝各位週末快樂 。
就说这句话“什么是风骨?有气节,有担当,有所为” 如果写到这,就平庸很多,,加了一个有所不为,就有深度多了。能行,能止,知进退,方见大丈夫气象。
再说这句“风骨是秉持自己,而傲气是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是一句很有见地的话,把“风骨”和“傲气”这两个常被混淆的气质分开了,而且点出了它们背后的心理动因。风骨,立于己;傲气,系于人。君子自守,不以众口铄金。
金庸在大陆的哥哥是我哥最早的领导,哈哈哈。所以一直知道他们都姓查。这次刚吃了蔡澜餐厅的早茶,他的美食书我有好几本。:)
有风骨的人会长久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佛云(又或者是上帝说,有分别么?),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本人更仰慕金庸一筹,可惜,即使如金庸,也只能写十几本书。
可惜啊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