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写到在机场叫出租,碰到了一位想打仗的出租车司机。这位司机大哥挺能聊,人也热情,一路上侃侃而谈,给我们介绍了不少这些年来新建的地标式建筑,我和太太大开眼界。
当时已是傍晚,华灯初放,路两边一栋栋的高楼大厦,灯火通明,看起来颇具现代化都市的风范。在靠近闹市区的地方,我发现有一栋摩天大楼,大概有一两百层的高度,整栋楼黑乎乎的,连一盏灯都没有。我很奇怪,问司机大哥,他告诉我,这是一栋烂尾楼,在这儿已经有五六年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最后完工。
后来和亲戚朋友们见面,聊天的时候提到了这件事儿,他们告诉我,其实城市里像这样的烂尾楼还有好几处,其中有一栋竟然还是我们市当前最高的建筑。这些半成品放在那里,浪费资源不说,实在也有些不好看。
这次回国,我们见到了太多的新东西新气象,整个城市今非昔比,现代化的程度可以媲美西方的任何一座都市。这几处烂尾楼,虽然的确有些碍眼,可是瑕不掩瑜,而且我相信大家都去过不少地方,哪里又有完美的世界呢?
好不容易回一趟国,除了和亲戚朋友吃饭见面,免不了还要去周边的风景区逛一逛。现在国内的汽车普及率很高,我的亲朋们基本上家里都有车,出行很方便。我们出去玩了好几次,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方向,距离也有远近,不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途中所经过的高速公路都非常的畅通,这和我们这边三天两头的堵车完全不同。
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就问开车的朋友,为什么高速的两个方向都没什么车。朋友也不清楚具体的原因所在,只是告诉我,自从疫情以来,平时高速上面都是这样,车很少;只不过一旦是到了长周末或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像是五一,十一的时候,路上就会堵得水泄不通,有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高速不收费了。
我出国之前做过工程设计,知道大型的建筑工程,像是高速公路,高铁,大型桥梁,摩天大楼,都有一个维修保养的问题。比如说高速公路,基本上是每年都要有一次小修,费用每公里好几万元,每十年左右就需要一次大修,费用是每公里几百万元。如果高速公路的使用率低,那么,先不谈当初的修建费用,即使是维修保养的钱,都没有办法收回来。而高铁就更是个烧钱的祖宗,它对精度,安全和系统性的要求极高,基本上是每个月都要有一次小修,费用在每公里一百万到三百万元左右。我和朋友聊天,跟他提到这些具体的数字,他吃了一惊,很诧异地说,真没想到会这么花钱。
其实基建项目都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关键是看能否带来相应的回报。我以前做过大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道,在立项之前,需要准确评估项目对当地社会经济的长期影响,未来需求,发展预测,投资回报,风险分析,等等。对于能够带来巨大社会经济回报的项目,哪怕是天价的投资,也有立项的必要性;相反,如果像是现在这些行驶车辆寥寥无几的高速公路,那明显就是亏本的买卖。从国内回来以后,我还专门查了一下资料,现在中国全国的高速公路里程是19万公里,高铁是4.8万公里。也就是说,每年的维护总成本,在几万亿人民币左右。如果在经济的腾飞期,这些钱能够带来更多的回报,那自然是有正收益的;但是,如果到了社会成熟发展的阶段,不能产生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么,这些基建项目每年的巨额花费,就很可能会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一大隐患。我还记得二十多年前上海的磁悬浮列车项目,在当时真的是一个工程上的奇迹,列车时速达到了五百公里,创造了世界记录。可是,正是由于修建和维护的成本太高,最后只修了30公里左右,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高速和高铁,给国民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我本人也非常喜欢。只不过,它们对于中国的未来,到底是忧还是喜,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还是超出了时代的奢侈品,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不知道各位朋友有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我们回程的时候,在去机场的路上,又看到了那座烂尾楼,在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里,显得颇有些格格不入。我希望这样的工程,将来会越来越少,毕竟赚钱不容易,花钱如流水的道理,每个人都懂的。
政府在建这些基础设施时根本不考虑是否可持续发展(当然还可以从中腐败)。一般民众也为自己城市拥有高楼,高铁,地铁自豪,根本想不到自己纳的税,还有高价买的房子都是为此做的贡献。
然而,主要问题在于我们需要高速公路还是普通道路,及我们需要高速列车还是普通列车。看看美国和欧洲,他们有飞机和高速公路连接主要城市或关键地点,然后有普通道路通往偏远地区。
高速公路或高铁带来的几个小时的节省和更高的交通流量,对企业和个人来说有必要吗?对我来说,东海岸周边的发达地区显然需要高速公路或高铁,但其他地区则不需要。
京沪高铁(北京—上海):约 1,318 公里
沪宁城际(上海—南京):约 301 公里
宁杭高铁(南京—杭州):约 249 公里
沪杭高铁(上海—杭州):约 202 公里
京津城际(北京—天津):约 120 公里
广深港高铁(广州—深圳—香港西九龙):约 142 公里
盈利线路合计里程:2,332 公里。
从这里可以看出,盈利的高铁线路只占了高铁总里程(4.8万公里)的 5%。就此说一句绝大多数高铁线路亏损,应该不为过吧。
近年来,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成为国家现代化的一张名片,其便捷性、覆盖范围和科技水平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认可。然而,有些人以“高铁亏本”为由,质疑中国高铁建设的合理性,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提前消费”或“不可持续”的负担。这种观点看似客观,实则忽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本质意义和长远价值,值得商榷。
一、高铁的社会效益远大于账面盈亏
高铁作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其价值不能仅用短期财务盈亏来衡量。就像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一样,高铁的核心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方式,促进区域经济联动、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国家整体运行效率。例如,高铁网络极大地促进了二三线城市和偏远地区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物流业和就业市场,这些间接经济效益往往远超票务收入本身。
反观美国,其铁路系统长期滞后,许多地区交通依赖航空和公路,不仅成本高、效率低,也不利于环保和区域均衡发展。中国选择大力发展高铁,正是着眼于长远战略布局,而非单纯追求即时盈利。
二、中国高铁的“亏损”被夸大
事实上,中国高铁的运营情况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全面亏损”。许多热门线路(如京沪高铁)早已实现盈利,而部分新开通的线路在培育期内需要时间提升客流量,这是任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普遍规律。此外,高铁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通过规模化技术国产化(如中国中车的技术创新)已大幅降低,未来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相比之下,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因政治分歧和私人资本主导而停滞不前,许多项目陷入“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困境。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恰恰避免了这种低效拖延。
三、发展需要前瞻性投入
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过程中,都需要对未来进行战略性投资。上世纪美国建设州际高速公路网时,也曾面临“成本过高”的质疑,但如今它已成为美国经济的大动脉。同样,中国高铁是面向21世纪交通需求的重大布局,它不仅服务当下,更为未来三十年至五十年的发展奠定基础。
所谓“提前消费”的说法,忽视了基础设施的长期使用价值。高铁带来的时间节约、碳排放减少、产业升级等效益,将在未来几十年持续释放。
四、结论:跳出短期视角,看清发展逻辑
中国高铁的成就,是发展中国家通过科技创新和战略投资实现赶超的典范。与其用静态的“亏本论”否定其价值,不如理性看到它背后的综合效益和长远意义。当然,任何项目都需注重运营效率和成本优化,但绝不能因噎废食,否定重大基础设施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若只以账面盈亏评判高铁,或许是因为习惯了资本短期逐利的逻辑。而中国的发展实践表明,真正的现代化离不开对未来的大胆投资和对公共福祉的坚持。高铁不仅不是“负担”,反而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
冒泡点赞平等兄的好文。中国大部分高速公路是收费公路,通过收取过路费来回收投资。西部地区或偏远山区交通量低,但基建成本高(如修桥、隧道),回本周期长。收费公路的收入和流量强相关,人少车少就是亏本。
估计中国再过二十年,会真正感受到狂建基础设施的痛苦。
日本就是一个惨痛的前例。
战后接近40年的高速成长,使得日本那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于是开始了狂建基础设施。
面积还没有中国四川省大的日本,在90年代,仅机场的数目,就达到了50个。47个道都府县,几乎每个县,都有机场。
可建起来以后才发现,利用起来门可罗雀的机场,维护起来却需要巨款;
更糟糕的是,想废弃,也需要花费巨款。很多县,连废弃,都没有钱了。
哪个国家,都不会永远的高速成长,等到进入了3%的增长都不到时,谁疼,谁自己知道。
中国现在因为是“新”,所以大家兴奋、高兴、自豪、爽,觉得这世界,中国最了不起。呵呵。
不用多,再过二十年,仅这些基础设施,就会耗尽各级政府的财政。难受的日子,还没来呢。
高铁高楼作为消费品的本质从来都没有改变,谁享受便利、谁为之买单的问题必须有个答案。入不敷出的伟业再好听好看,也没有办法支撑下去。东方大国的高体如此,欧美无节制的社会福利和绝对平等幻梦同样如此。
我觉得:人口密度低、或者建设成本高的地区,是不适合修高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