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夢子

澳洲早期華人的故事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情何以堪的城市規劃

(2024-06-07 16:32:04) 下一个

日前写了两篇有关水灾的文章,本想就此打住,因为今年国内似乎无论东西南北几乎都出现城市看海的现象。

这两天看新闻,又是广东茂名市电白区的水灾情况,虽是一闪而过的镜头,却直接毁三观,在建筑上算是天下奇闻。

先看第一张截图:

目测桥面与河面垂直距离不少于2米,而连通桥右边的马路水浸约在40公分的高度。也就是说在右侧马路的绿化带略为扒开几个口,马路水浸的情况绝不会出现。同时在城市设计时在马路边缘加路面去水,下面安装水管连通河道,那连扒口疏水都不需要。假如细心观察,对岸的情况一样。天晓得这种城市设计是谁的伟大发明,又是谁在审批,居然让临近海边的电白人民享受既在海滨又在岸上观海的幸福。

这还不算,更奇的是下面的一张图片了。

为了更清楚情况,看看上图的平面情况:

马路与海平面落差不少于3米,偏偏马路是水浸的。防波堤在设计时加个水闸就保一境平安。只能说设计者脑进水了。

电白原是一个县,2014年成为茂名市属下的一个区。电白临海,几乎年年都经受台风的侵袭,据介绍该区在2021年是全国未来投资热点的百佳县市。看上数图片的情况,真不知该如何评说!

如果电白仅仅是个例,那还好说;偏是东西南北的城市都出现看海现象,那我怀疑城市规划人才在整体上是否足够,或问题出在那里了。

翻查历史资料,上海的同济大学在1952年首先创办城市规划本科,到60年代有“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设计”“市政工程”等课程;文革后恢复招生,随即增加了“城市建设经济”“区域规划”等课程。现在则更多了,包括必修及选修,起码有两科通识课与“乡村振奋”有关的“城乡发展与空间规划”及“可持续智能城镇化”两门。

国内有多少大学设有城市规划本科,不知道。起码天津大学在1979年就已有城市规划专业的研究生,因为手头有一本李雄飞所作的“城市规划与古建筑保护”一书。但有一点肯定的是,其它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无不视同济大学马首是瞻,因为他是负责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教学基本要求”一书作为本科教育的标准,同时主编“城市规划学刊”,一年一度主办“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论坛”;甚而设有干部培训中心,到2019年已为全国各地培训20000多名学员,这些学员来自30省份的100多大中小城市的市长局长及各级领导干部。

老实说,我质疑同济大学的教学水准及方法,尽管他拥有中外院士及号称有社会实践者精英讲授课程。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东西南北的城市都出现看海现象,甚而出现象电白的城市设计。

30多年我在上海工作时与同济大学打过交道。事缘当年我是浦东一个装修工程的技术主管,所装修的大厦仍在建筑中(建筑方是上海六建),两个同济大学的研究生在工地任监理。当年的“全国装修规范”也是由同济大学编制,其中在数个地方根本不合理,我和这两个监理聊过这些问题。

说个例子。

当年的规范硬性规定所有金属门窗四周必须塞隔热棉,水泥沙批荡不得接触门窗,留下的缝隙用密封胶填补。密封胶的质量在当年并没有保障(即使今天也视乎品牌而定),也有使用年限及工人操作的问题。据说使用隔热棉是因为需要保温,而矛盾的是金属门窗的导温能力却不作考虑。使用密封胶又是一大问题,超越年限或操作不当则雨水直渗入隔热棉,顺内墙直透入屋。

早期中国的城市规划以前苏联的“都市计划与经营”为教学蓝本;1977年后以建筑教育为基础,以城市工程技术和城市规划及设计能力培养为主;现在则依据国家战略需求调整。

换言之,大学中仍以建筑为主,故城市中的建筑设计呈多样化,追求高﹑大﹑上,比欧美国家的城市更有现代化的假象。之所以说假象,是城市规划中的不配套。

时下是全球供应链从新组合,不少外资迁离,深圳东莞等地将大片厂房清拆并重新规划,这种情况亦会出现在长三角地区,是该小心的时候了。

(本文参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资料)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飞来寺 回复 悄悄话 城市规划长期以长官意志为重,规划就是鬼划。
小棒棒 回复 悄悄话 我不懂建筑,但是看到每年国家多个地方因为暴雨出现问题,新建筑质量堪忧,不是漏水,就是建筑的通风有问题,反正就是建筑设计不过关,不知道审批的人懂多少建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