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直在早期澳洲華人史飄移,對當代的新聞往往是看看標題,略有興致的覆製成文件存檔日後再整理。
有些名詞幾及視覺疲勞了,例如“自古以來”﹑ “地大物博” ﹑“睡獅” ﹑“革命” ﹑“愛國” ﹑“萬歲萬萬歲”等等,太多了。然而,滿口說的與後來的行為舉動卻又不是那麼回事。都150多年過去了,沒有多少新意。說“自古以來”卻不知道“古”到猴年馬月;“地大物博”卻不得不滿世界找可存身之所;“睡獅”醒了沒有,不知道,只曉得像瘋狗般的將大刀向同胞砍去;“愛國”,究竟愛的是甚麼:“萬歲萬萬歲”,只看到三角龍旗變五色,又再變了一次又一次。何日能安生?
我是奇了怪了,中華民族最大的危機是北極熊,偏偏是一直擁抱着。既然認定了是“父親”或“同志加兄弟”, 那有些真是不曉得怎樣解釋:
(1) 八國聯軍入京,要賠償最多的是俄國,後面跟隨的三個國家的總額比它多不了多少。美國將賠償的部份幫中國建了清華大學及醫院,英國將部份在中國建鐵路,蘇俄卻是將錢幫中國打內戰,日本用這些錢買了不少中國的文物及史料。
(2)俄國和日本打來打去,爭的是東三省。日本是拿了不少,沒人去在意蘇俄又拿了多少。
(3)抗戰勝利,蘇俄將東北物資當勝利品搬了,到後來說是援助中國,沒多久專家撤項目撕。
(4)按馬克思理論,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下物質極為豐富的情況才有“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而蘇俄則在資本主義初級階段建國,中國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基礎上建成現在的樣子,於是乎只能“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既然是“按勞”,既得利益者就必須擺功,缺乏政治資源的唯一出路是“爭功”,亂象橫生也是一種必然。只是割韭菜者與被割的芸芸眾生如何理解自己的處境,能處世而不亂的難度太大了,你可以不關心“政治”,而有人會相當關心你。
回過頭看專家們的澳洲華人史,從麥世英到澳洲建成聯邦制國家這一段時間基本斷代,源起是國共雙方都需要“擺功”,早期是世界華人史得按套路寫。孫中山自辛亥革命之前就求助於蘇俄,北伐就更倒向了,北京西山的“總理遺囑”是明證。
文史哲在當代華人而言是高危品,經歷過文革洗禮且滿身傷痕,本不敢碰,免得惹來太多的麻煩;入行建築業,倒也學了不少東西。20年前在國內建了個二級網頁(網友代申請後轉告的,只能經營下去),不敢寫得太深,多是簡介澳洲華人的生活狀態,給欲來澳洲移民或留學者一些資訊,卻因外籍華人的身份遭來極左者的網暴。
現在是有點空閒,搜集一下早期澳洲華人的資料和澳洲在歷史上的移民政策,疏理些之間的關係,供後人能寫完整的澳洲華人史一些線索(畢竟需挖掘的資料太多,能力內能疏理的仍然有限)。
幸而不是學歷史的,沒有條條框架的限制,寫出來也不會被罵 “有辱師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