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索澳洲华人历史的过程中,偶也收集一些国内的资料。日前看到英文报纸Newcastle Morning Herald and Miners' Advocate在1951年3月15日第5页题为“25 Years among the Chinese”的文章,不禁想起10年前造访雪梨救世军时送给我的一本小书。
该书是救世军在1976年印刷的,仅82页。不知道是印刷厂的原因,又或者是成本上的控制有关,现在已是非常容易散页,保存不好的话,很快就变成无法还原的破书。
书中的内容就是文章中所提到的Brigadier George Walker夫妇,内容有点不一样。书上说的是他们在救世军派遣到中国后传道教灾扶贫的事,文章则补叙他们夫妇的个人历史。
1922年他们先在北京学习中文近10个月,然后被派到山西一个没有电也没有煤气,生活设施也很少的村庄。他们出行大多靠骑驴。他们还带着2岁多的儿子和刚出生的女儿一齐前往,并在那里生活了4年,甚而次女亦出生在这个小村。
四年过去后他们获得回澳洲的假期,孩子倒是说得流利的山西口语,英语却是“洋泾浜”(按广东是说法是“竹升仔”,只不过人却变成了澳洲人)。
他们探亲假结束后没有回中国,而是去了印度待了两年,在那里他们的最小的儿子霍华德出生了。他们于 1929 年返回中国,被派到上海开了一间诊所及冬天的时候开办了施粥处。那时上海的贫困状况比农村严重得多,早上在街上发现多达一百具尸体是常有的事。这就有点恐怖了,毕竟上海是个花红酒绿的世界。
日本侵华期间,他们的子女都入了集中营。后来是澳洲红十字会的介入,Brigadier George Walker夫人带着孩子回到澳洲。她说:“尽管在华从事了 25 年的传教工作,梅里韦瑟的杰西·沃克夫人历经重重艰难困苦,但倘若能重新来过,她仍会回到中国”。
老实说,国内对西方教会在华传道的说法,我是看不懂的。佛教也是外来却不怎样排斥,大抵是可以用其名来敛财,利用西方教会的难度太大了,所以攻之毁之不遣余力。满天神佛的中国,容不下救灾扶贫兼传道的教会,倒打一耙的本领练得出神入化。
“George Walker of China”一书中有四个图片插页,故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