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09) 写作试教初步,爱写多写会写

(2024-06-05 04:01:33) 下一个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09)

                    写作试教初步,爱写多写会写

1983年9月14日,湖北省教研室语文室雷秋山主任对我说:“省教研室决定,将于11月26日在武汉召开《中学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专题研讨会。到会代表将有300多人。”他希望我好好总结一下前段的经验,认真准备一堂公开课。

回校后先与指导我试教的汪厚铎老师商量,汪老师说:“我的意见是总结一下写作试教的做法和体会,我认为试教实验教材以来,作文教学最成功的经验是,教师从作文堆中爬出来了,学生没有因为老师不批改作文而无写作兴趣。再说,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最有说服力的。你再听听组长吴六林老师的意见,看他怎么说。还有两个月时间,确定主题之后再写还来得及。”

吴老师嘱咐我就按汪老师的意见好好总结。

最后确定写作试教初步的题目是《爱写·多写·会写》。

我执教的教材改革实验班,从1982年9月1日开始,运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以下简称“人教社”)编的分编型初中《阅读》和《作文·汉语》(试教本),拟定并实施了实验教材的三年整体规划,改革教学方法,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教学效果。

初中实验教材按单元编写,每册《阅读》和《作文·汉语》课本都编了八个单元;每学期实际上课时间为十六周,每两周学习一个单元的《阅读》和《作文·汉语》教材。编者强调,阅读和写作三年的单元教学内容纵向呈有重点有反复的螺旋形上升状态,横向是读写结合紧密配合,一般要求先上阅读后上写作。如《阅读》第一册第一单元学习的课文,不论讲读还是自读课文都是作者写的自己熟悉的生活;《作文·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事情。一个单元四节写作课,单周学习单元知识并完成一篇课内作文;双周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或互相修改。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是:“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了门,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学习叶老的教育思想,结合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改革教学法,着力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能力。

1983年1月25日叶老给上海《语文学习》范守纲先生的回信要点是:

   ·作文就是说话,作文是用笔说话;

   ·说话的内容和要求;

   ·作文命题很重要;

   ·作文评改方法要改革;

   ·讲深讲透与精批细改一样,学生吃亏。

我们实验班的《作文·汉语》试教,遵循叶老的教导,大体上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诱导学生爱写,第二阶段引导学生多写,第三阶段指导学生会写。三个阶段的训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重点又有反复。实践证明,学生只要爱写,就会利用各种机会多写,而“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页)学生在“反复历练"中,逐步掌握基本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写作能力提高了,也就会写了。

 一、创造写作“心理场”,诱导学生爱写

         所谓“心理场”是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把“力场”的概念引入到心理学中的一种提法,创造写作心理场,就是在作文教学中,创造一种使学生爱写作文的心理环境。物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运动电荷周围就存在磁场,那么,作文教学心理磁场的“运动电荷”是什么呢?怎样去创造良好的写作心理场呢?

创造良好的写作心理场、诱导学生爱写的基本程序是:联通“电源",接通“电路",调控“电表”,触发“电波”。联通“电源”就是把写作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通起来,让学生从写自己最熟悉的事情开始练习写作。“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63页)学生生活充实,又学会了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作文就容易写好,他们心理的“运动电荷”就会从“怕”逐渐转化为“爱”。一旦全班大多数学生完成了这一转化过程,良好的作文教学心理磁场就形成了。

接通“电路”,就是教师在实施《作文·汉语》教学体系的过程中,精心设计每一单元的作文教学,不仅要把握单元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点,尤其要选准刺激学生非写不可的兴奋点。众所周知,兴奋状态下人的思维最活跃,思路打开了,作文就容易写好,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开窍了,也就容易形成良好的作文教学心理磁场。

          所谓调控“电表’’,就是调节和控制作文训练的评分标准,平时的作文训练不同于成绩考试和选拔考试中的作文能力测试。作文训练的评分应有别于作文考试的评分,实行弹性评分制,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电表”显示出符合其具体情况的指数。实行弹性评分制的基本原则是,语文基础好的,与作文写得好的同学比,用横向比较评分法,比出差距、评出优劣、鼓励竞争;作文基础差的,与自己前一次写的作文比,用纵向比较评分法,比出进步、评出成绩,树立信心。实行弹性评分制还要敢打高分。《作文·汉语》中每一单元作文训练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要求具体,只要学生达到了单元训练的各项要求,就可以评高分,特别好的,还可以给满分。实践证明,弹性评分制使每一个学生对每一次作文都充满信心,在每一次作文训练中,学生的心理“运动电荷"自然形成心理磁场。

          所谓触发“电波”,就是通过发表优秀作文形成的冲击波,强化作文教学心理场。青少年好表现自己,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多层次地满足学生的发表欲,既能激发学生个体的写作兴趣,又能触发学生群体的写作积极性。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优秀作文的质量,分别在班上、学校和推荐给社会刊物公开发表。一个班只要有一个学生的优秀作文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就会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其结果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爱写作文了。

          诱导学生爱写作文的最佳时期是初一年级,抓紧起始年级的写作训练,创造良好的写作“心理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二、激发写作兴奋点,引导学生多写

          作文教学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写作“心理场",而且要给学生创造“需要写作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写作的心理需要,这就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奋点。作文教学激发写作兴奋点,要求教师对《作文·汉语》中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艺术处理,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某一阶段内的情绪等,精心设计作文课堂教学程序。作文课堂教学程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应是活的写作训练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

          先读后写,读写结合。只要作文题目出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写作兴奋点。如我讲《党费》一课后,要求学生回忆《七根火柴》的有关情节和主要人物,以《父女相逢在……》为题,写一篇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学生一看这题目就想说、要写。

          先说后写,说写结合。只要给学生提供有话可说的材料,学生一下就会兴奋起来。如刚开始学写议论文,学生感到很困难。那时国内正兴起西服热,我就特意穿一套新西服,上作文课时有意迟到二分钟,在学生焦急的盼望中,以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形象出现在讲台上,学生哗然,兴奋异常。《从李老师穿西服说起》一下就成为同学们的议论中心,先说一节课,再写一节课,议沦文“说清楚一个观点”的单元要求顺利完成。

先听后写,听写结合。听音响写作文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把听到的音响写到自己想象的情境之中,无比快乐。

先看后写,是最常见的直观教学形式之一,初中学生尤其喜欢观察实物,参观展览,游览山川。根据《作文·汉语》中作文教学内容的编排,不失时机地组织教学,学生是乐此不疲的。

          但是,课内作文训练每学期只有六、七次,引导学生多写还要靠课外练笔。

          不断变换课外练笔的形式,能有效地激发写作兴奋点。试教以来,我们倡导的课外练笔形式有:写日记,办手抄报(必须抄自己写的文章),轮流写“班级日志”,写“我小时候的故事” (必须写真实的人和事),编写自己的《优秀作文集》,写观察笔记、读书笔记、写游记、写随笔等。系统地有层次地提示课外练笔的内容,使学生总有写不完的材料,他们的写作兴趣就越来越浓厚。学生从初一到初三课外练笔内容的系列计划是:“我写我”、“我写自然"、“我写社会",每一层次又有系列命题内容,如“我写我"的系列,有《童年趣事之一、之二,……》、《自我介绍》、《我的变化》、《那一年,我忘不了…···》、  《我的生日》、《我的梦》、《我的一家》等等。

          经常开展评优竞赛,最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奋点是不言而喻的,评优的形式要根据练笔的内容和形式来决定,如写日记,就编《优秀日记选》,办手抄报就设一、二、三等奖,把学生办的手抄报全部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自己评。评优的面要尽可能宽一些,如编全班《优秀作文集》要尽可能保证每个同学至少有一篇优秀作文。

          向报刊推荐优秀练笔文,是激发写作兴奋点曲最佳方式。众所周知的《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一文,就是王江同学写的一篇练笔文。

          总而言之,激发写作兴奋点,引导学生多写,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按照写作训练整体规划,从作文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有步骤,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把握写作基本点,指导学生会写

          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主张“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他有一首诗曰“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  (引自张中行著《作文杂谈》的《序》)。把握“习法"、  “思想与感情”,是指导初中学生练习写作的三个基本点。

         指导学生“习法”,要循序渐进、集腋成裘。《作文·汉语》教材已初步建立了初中作文教学体系,从纵向看,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从初一到初三共安排了三十七个写作知识点及其训练点;从横向看,每一个写作知识点和训练点都与《阅读》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基本同步。所谓循序渐进,第一要遵循《作文·汉语》教材教学的“序";第二要有一个作文训练的“序”,这个“序”是以作文教材为训练内容,以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发展规律为前提的训练序列,即爱写——多写——会写。

           指导学生“习法”,要突出重点,“反复历练”。古人云:“多则惑,少则得”,兵书曰:“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按照《作文·汉语》教材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应该运用这种指导思想,在每一单元作文教学时,重点帮助学生解决一、二个问题:课内严格按要求训练。课外练笔指导学生“反复历练”。

指导学生“习法",要精读范文,潜心探微。《作文·汉语》每一单元作文训练中,编者都根据单元训练要求,编排了几篇范文。范文既有名篇佳作,也有学生的优秀习作。这些“精读教材是挑选出来的,它的写作技能当然有可取之处,阅读时候看出那些可取之处,对于选剔与斟酌就渐渐增进了较深的识力;写作时候凭着那种识力来选剔与斟酌就渐渐训练成较精的技能。”(引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l页) 

指导学生会写作文,“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是作文教学的最基本的训练,没有这种基本训练,学生难以掌握写作的一般方法,如果仅仅只有这种基本训练,学生也难以学会写作。再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而说话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写不好文章,只有思维清晰而有层次,语言表达才清楚而有条理。所以,指导学生会写的第二个基本训练,是加强思维的训练。

加强思维训练,也应有一个整体规划,既要把思维训练贯穿到听读说写能力训练之中去,又要使之与听读说写能力训练基本同步。

指导学生会写的第三个基本训练点,是要不断地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真正理解“我手写我心中言,真情实感动人颜”。

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也要靠不断地输入,没有输入哪有输出。这种精神的输入,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结合教学具体内容,系统地有层次地进行。初中三年试教,我们计划按照“爱家——爱校——爱家乡”的序列,培养学生的感情,按照“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的序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论是从全班学生的思想表现,还是从他们写的作文来看,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正如后来上海社联主席罗竹风同志评价王江的作文时所说:“《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一文是‘三热爱’教育的结果”。

【附录】

李慧的优秀作文《语文实验教学花絮》

     我真幸运,一进中学就分到了语文实验班。在我们班里,语文不再是一门令人头痛的功课,而让学生们又恨又怕。语文实验教学以富于改革的形式,受到同学们的欢迎。现在,我就从语文实验教学这朵鲜艳的大花上采摘几朵花瓣献给亲爱的读者吧……

    在一百多人面前……

几十个学校的一百多个校长、教导主任威严地挤在物理实验室里,脸上带着审视的目光打量着我们,我们的心禁不住扑通扑通跳个不停,我们更担心的是李老师,只见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脸不变色,心不跳,从从容容开始了讲课。

老师的情绪感染了我们,渐渐地,大家都忘了这一百多人。在他们面前,大家依旧发言,依旧争得脸红脖子粗,完全忘记了自己和老师的身份,互相切磋,互相学习,课堂上的气氛由紧张严肃变得轻松活泼。

“可以提问题了。”老师的这一句话像一个打开洪水的闸门,同学们立即活跃起来。“老师,叶老写的牵牛花蓬勃向上,可是很多人认为牵牛花是向上爬的东西,它总是依赖别人,自己一点都不坚强,这怎么解释啊?”教室里霎时静了下来,几百双眼睛盯着老师,是指责学生胆敢批评名家,还是搪塞过去?

“首先得表扬他敢与名家争论,有勇气!第二,说明他知识面比较宽,很好!”我们都松了一口气,“至于问题,我想,是不是写作时,作者都有一个根据自己文章的中心选择材料的角度问题。叶老看到的是牵牛花向上的那种精神,你看到的是它只能依赖别人向上爬,都没有错吧?你觉得呢?”老师含笑问那个同学。那个同学本来摆出一副要与老师争论到底的架势,一听老师这样说,急忙表示同意!高!高!

下课以后,有些老师还悄悄问我们是否课前搞过准备工作。“嘿,我们今天早上才知道!”他们听后不禁惊异,又夸奖我们说:“你们的阅读能力真强!”

    写作课上……

这节课照例是修改作文。这也是我们实验教学的特点。我们老师规定,每次作文写完后,由同学们互相批改。如果你不同意同学的批改和评语,可以在作文后记中提出来。这样一来,在别人一提起来就头痛的写作课,在我们班成了最受大家欢迎的课之一。

你看,同学们批改得多么细心,又是多么地毫不留情。郭莹给李晓冬的作文《腊梅怒放》的评语:“本文结构新颖,中心明确,不足的是本文应着重写‘梅花’——张海迪在党的培养下成长的过程。”而李晓冬却在后记中说,中心应该与题目相符,强调张海迪自己是怎样成长的。两人针锋相对,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得提交全班讨论,而在班上,又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

我们不仅每次认真地上写作课,而且还要写日记,每周还要完成两篇课外练笔。经过这样的训练,同学们的写作能力提高很快。王江同学的《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的课外练笔文,以她独特的构思,大胆的设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文章发表以后,在全国引起巨大的反响。《长江日报》、《文汇报》、《文摘报》相继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广播了呢。还有孙燕、王艳、卢山、刘晓菲等同学曾发表过作文或获作文竞赛奖。这一切不能不说是我们写作实验教学的成果。

    录音机前……

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兴奋的心情,期待着又一节语文课。

   “呤呤……”上课了,老师手提录音机,满面春风走进教室。录音机,不必惊奇,这是我们实验教学中提高说话能力一个独特的练习方法。

在录音机前,同学们一个一个地录下了自己的声音。有的充满激情地朗读散文、诗歌;有的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介绍一处名胜;有的则惟妙惟肖地表演一段小品,内容包罗万象。同学们就在录音机前纠正自己的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改正了说话时经常犯的“小动作”,克服了怕羞的心情,锻炼了演讲能力。

亲爱的读者,假如你对我的作文感兴趣,就请你来看一看我们的语文实验吧!

(李慧同学现在是美国一个州立大学的终生教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