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19) 被迫另起炉灶,重组高中实验班

(2024-06-28 04:44:33) 下一个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19)
                                被迫另起炉灶,重组高中实验班
1982年4月,华中师大一附中老校长袁福,得知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将于9月在全国推出一套分编型语文改革教材,这是建国以来改革步子最大的一套语文教材;教育部通知各省、直辖市教育厅局组织两所城市、两所农村重点中学进行教材改革实验,第一轮试教从1982年9月开始至1988年7月结束。这也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实验。袁福老校长主动向教育厅申请,作为湖北省著名的重点中学一定要参加实验。同时找我谈话,希望我担起改革的重任,坚持六年试教,一定要完成任务。为此,袁校长特地安排学识渊博、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的资深语文老师汪厚铎当我的指导老师。初中试教结束,我们实验班教改成果在全国名列前茅。
1984年9月27日,华中师大党委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宣布袁校长退休、原副校长李水生接任校长,组成了新的领导班子。
1985年8月,我到青岛参加人教社初中第一轮试教总结大会回汉,刚进学校大门,就被学生和家长围着,他们强烈要求继续参加高中语文教材改革实验。
初中语文实验班的学生,1982年入学时,只有33人是按武汉市中招办录取分数线正式录取的,还有17人是本校教职工子女、学校工作需要必须照顾录取的。三年实验结束后,1985年考取华师一附中高中的有37人。
人教社和湖北省教研室领导在实验开始时,就要求实验班连续试教六年;袁福老校长原本就决定试教六年。现在老校长退休了,时任校长李水生同意继续办高中语文实验班,但是,他坚决不同意保持初中实验班,一定要重组高中实验班,而且必须按学校例行的分班原则,采取抓阄的方式分班。我抓到的4班,只有5个学生是原来初中实验班的。于是,我在开学初给刘国正先生写了一封信。

(国正先生在我家的书房与我们合影)

当我把上述情况和自己的苦恼向刘国正先生倾诉之后,他立即给我回了信:
培永老师:
      来函敬悉。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你有改革的大志,而且扎扎实实地在实践着,积以时日,必见成果。中间出现一些曲折,应在意中。且高中试验另换新班,固然增加了困难,但也会多一点经验,望快然当之。
      征途何处无风雨,更望花繁桃李枝。仅以此二句相赠,匆匆,祝
教安。
                                                           国正   九月三日
国正先生望我“快然当之”的来信,就像及时雨一样,滋润了我的心田,引领我砥砺前行!
高中语文教材改革的难度比初中要大多了!加之实验班的大部分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对语文教材、教学改革看法各异。而且,语文教材改革的步子又迈得很大,虽然教材还是分编为《阅读》和《写作》,但是与初中的编排体系完全不同。三年课内阅读的整体规划是:高中一年级是《文言读本》(上下册);高中二年级是《文学读本(上下册)》;高中三年级是《文化读本》(上下册)。还有《写作》三册,另外还有还有三册课外阅读《现代文选读》,供高中实验班三年使用。人教社和省教研室严格规定实验班周教学课时,与只有一本《语文》教材的普通班一样,都是5节课。按照阅读主编周正逵先生的说法:一个文化人,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就谈不上文学素养,没有文学素养,也就是没有文化。他的教学理念和教材体例固然很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现实也确实如此,心中有目标,一定要完成六年教材改革实验;人生有追求,一定要珍惜当下于我的最佳条件,争取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上有人教社专家们的精心指导,省教研室的强有力领导,下有语文组老师们的全力支持,学生的积极参与,我遵照国正先生的嘱咐,“快然当之”。立即开始高中试教的准备工作。
开学后,初中实验班的许多学生和家长继续找李水生校长,坚决要求参加高中实验,都被他一口回绝了。初中实验班语文课代表孙燕以优异成绩考取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结果没有被我抓到。孙燕的妈妈多次找李校长反复请求说:“我和她爸爸都是学理科的,他爸是研究、设计船舶的高级工程师,我一直是医生。我们原来是希望孩子学理科,将来接我们的班,但是自从她进了初中语文实验班后,就特别喜欢学习语文实验教材,更喜欢写作。中考完后,一个假期,她写了一部五万多字的中篇小说。请校长支持孩子的选择吧!”说完,把孙燕的小说初稿给李校长看了看,校长表示学校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一定会特殊培养。家长说:“我们不需要特殊培养,只要求继续参加语文教材改革实验!我的孩子明确表示了,如果学校不同意她继续读实验班,她马上转学到有实验班的中学去!”校长这才答应一定解决孙燕转班的要求。李校长最后只批准孙燕和闻名全国的“小市长”王江两个学生,转到高中语文实验班。王江初中写的课外练笔文《假如我是武汉市的市长》作为范文,已经编入人教社高中实验教材《写作》第一册,供高一年级学生学习。孙燕到实验班后,继续担任语文科代表。
于是,高中实验班有七个初中实验班的学生了。虽然只有全班人数的14%,但是,他们就像“星星之火”,迅速点燃了高中语文实验班教材改革的燎原之势。
开学初,首先召开家长会。
第一次家长会,全班学生家长都到齐了。
我在家长会上首先介绍了学校这次分班的程序。学生是按中考成绩高分到低分平均分成七个班,第一到第七名依序分到1至7班,第八到第十四名,再依序分到7班至1班,这样反复排列直到最后一名学生。班主任及相配的各科教师也分成七个小组,由班主任抓阄决定自己所带的班级。而且明确宣布从高一到高三任课教师三年不变。
在家长会上,我向家长们汇报了1985年暑假,在青岛初中教材改革实验总结会议上,我们学校的初中实验班受到了人教社的表彰和实验教材编审刘国正先生的充分肯定。而且,详细介绍了这两年语文高考命题组副组长章熊先生,就是人教社这套改革教材的特约编辑。他参与1984年语文高考命题,首创“现代文阅读试题”,开创了语文试卷“四大块”结构模式,得到教育部的肯定。实验教材是适应高考命题改革发展而先行先试的。明确告诉家长,每年国家各学科高考命题组都必须有人教社的资深编辑参加命题工作。
然后,详细介绍了高中语文教材改实验的具体内容,特别介绍了阅读责任编辑周正逵的语文教育教学理念。
在家长会上,第一位发言的是学生汪深的妈妈李振宽女士,时任交通部二航局研究所所长。
她说,我的孩子初中毕业于武汉15中,考取了华师一附中,能进高中语文实验班,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因为他读小学、初中时,语文、特别是作文都不好,而一个高中理科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语文水平,才能了解中国文化,提高文化素质。而且语文能力强,将来才能研读各种文章,探求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李老师刚才介绍了实验教材的情况,我觉得特别好,真是建国以来改革步子最大的一套教材,内容丰富,而且有系统、有序列、有层次。高一学文言,高二学文学,高三学文化。我们在坐的许多家长都是知识分子,都知道责任编辑周正逵先生讲得非常有道理,一个文化人,如果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就谈不上文学鉴赏,也就没有文化可言。特别可喜的是还有一本《写作》教材,这对我的孩子帮助太大了!
许多家长听了她的发言后,点头称赞,表示理解,支持学校的决定。
第二,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初步计划动态分层次实施教材改革教学。
A、学习习惯良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听说读写能力较强;
B、学习习惯较好、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听说读写能力中等,有一、二项较强;
C、尚未养成学习习惯,还未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基础知识较差。
第三,立即实施更新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法和学法,让各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
第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抓两头,带中间。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指导学生学好实验教材,不仅要考上理想的大学,更要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此与实验班学生共勉。
9月2日上午,第一节课给学生讲教法和学法。重点讲“鱼”和“渔”。讲之前,请初中实验班的几个学生集体背诵陶行知先生的“提问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要勇于质疑问难。分别提出课内阅读和写作,课外阅读和练笔要求。
课内文言文教学以诵读教学为主,讨论式解决问题。每天预习是要准备提出自己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
单周课内写作文,必须在两节课内完成;双周自己改作文、互相改作文。每周写课外练笔文三篇,写什么、怎么写自己决定。而且,每天早自习,学生按学号轮流上台讲话三分钟,讲什么自己决定。要求用普通话,声音要大,以教室后面一排的同学都听得清楚为准。
重组高中语文实验班后,一切工作按部就班开始实施。
明确教材改革目的,更新观念掌握方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这一套分编型语文改革教材,阅读课本《文言读本》(上下册),要求高中语文实验班高一年级的课内阅读教学,一年时间,每一节课都上文言文,而且必须用文言文诵读法进行教学。这一届学生读初中时,不论是实验班还是普通班,课内阅读教学都是以现代文教学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到了高中,实验班在一年时间内,每节课都学习文言文,学生感到单调枯燥、无心向学怎么办?以前学习文言文都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即讲一句文言,翻译一句成现代汉语。回忆五六十年代,我读中学时学习文言文,语文老师也是这样“串讲”。现在要求用诵读法教学生学习文言文,学生怎么读?老师怎么教呢?
首先要更新观念,必须明确“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他们以后进一步深造和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打下良好的基础。”(引自人教社高中《文言读本》“前言”)用阅读责任编辑周正逵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文化人,没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就谈不上文学素养,没有文学素养,也就是没有文化。”
“前言”中说:“要十分重视诵读训练。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这是前人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应该在文言阅读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湖北省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张良谟老师在开学前组织高中实验班执教老师备课,认真学习了《文言读本》的“前言”,深刻领会人教社编辑意图,讨论研究了第一单元诵读教学法的具体教法。
《文言读本》全书按照文言阅读训练的计划,分成十个单元(上下册各五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诵读课文”、“复背课文”、“文言常识”、“点读练习”、“翻译练习”和“浏览课文”六个方面的内容。十个单元的重点要求是: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理层次、探主旨、评得失。按照教学计划,每单元用课时9节,每周上三节阅读课。教材体例、训练内容、课时安排等彻底颠覆了以前的文言文教学。以前的《语文》课本只有几篇文言文编在各册课本中,没有系统性,老师上课是“串讲”,没有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验班要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何下手?
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正音读”,单元训练内容就是上述六个方面依序设计的。
学生的课本因为运输环节出了点问题,9月9日才到。如果按照单元课文排列顺序,第一课应该上诵读课文《论语十则》,尽管其中有几则,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是浅显易懂,但是,不好结合教学讲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于是,我的第一节课先上“浏览课文”,按计划用一课时浏览四篇短文:
司马光的《陶侃》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本文记陶侃的两件事,表现他珍惜光阴,不求安乐,为成大事而严于律己的精神。
朱熹的《熟读精思》,选自宋人张洪等选编的《朱子读书法》。弟子们把他有关读书方法的意见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熟读精思”。
宋濂的《王冕读书》,选自《宋学士文集》。本文记述了王冕儿时以读书为乐,勤奋好学的故事。
钱泳的《要做则做》,选自《履园丛话》。本文强调要做就立即做,不可因循拖拉,“大误终身”。
开学第一周课本没有收到之前,给学生讲了学习方法:
浏览是一种扫描式阅读方法,是预习的三种方式之一。
学期预习:要求学生开学时,拿到课本“翻一番”整本书,学会浏览,以便树立整体观念,站在全局的高度,主动学习。
单元预习:单元学习开始前,“看一看”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会略读,以便掌握单元的学习要点、重点和难点。
课前预习:上课之前一天晚上,“读一读”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学会精读。精读必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掌握圈点勾画方法。我们实验班还统一了圈点勾画的符号:
生字、难词用“□”圈起来;
关键词语下面画“﹍﹍”;
用﹏﹏画出中心句;用“——”画出关键句或佳句。
每一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1、2、3、……每一结构段的末尾标出㈠、㈡、㈢、……
有疑问的地方“?”;需要注意的地方“!”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边读边思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怎样培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呢?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做到“三思”:
课前思考:预习课文后能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课堂思考:听讲过程中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后思考: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
诚然,学语文的良好习惯还有许多,但作为一名中学生,如果能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思”、“经常练笔”等三种好习惯,再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比较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就一定能适应现代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要面向未来,在语文教学中高度重视“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总之一句话,我们要“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训练中提高能力。
【教学后记】1985年9月11日
开学第一节课,如果按课本第一单元的顺序,应该上诵读课文《论语十则》,担心一开始就诵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方便讲学习方法,就倒过来,先上浏览课文。
四篇浏览课文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内容都是谈具体的学习方法。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浏览课文之后,通过讨论,把握了四篇课文的要点和重点:
《陶侃》:珍惜时间,严于律己。
《熟读精思》: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王冕读书》:勤奋好学,主动学习。
《要做则做》:克服惰性,抓紧时间。
实践结果,达到了预期目的,不仅一课时完成了四篇浏览课文的教学训练任务,而且还让学生掌握了运用统一的符号进行圈点勾画的方法。
特别是“自然段”和“结构段”的标示方法,对于今后在课堂上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功莫大焉。
一堂课下来,学生兴趣盎然。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柏拉图
一切从头开始,牢记国正先生的嘱咐:“征途何处无风雨,更望花繁桃李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李培永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关注和点赞!八十年代语文教改在中国教育界是轰轰烈烈呀!不知道你妈妈当时在哪个学校?进行哪项改革?如果你妈妈愿意,我们可以互加微信联系。我的微信号ljhy0721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为您点赞。我妈妈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在八十年代致力于语文教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