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以忘忧

古稀之年,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寻其乐!
个人资料
李培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教育随笔(101)高考文言文备考之二

(2022-07-31 14:50:08) 下一个

教育随笔(101)高考文言文备考之二

文言常识四、察语气

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总是带着语气的。在文言文里,句的构造、词的感情色彩、修辞的手法都和语气的表达有关系。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列在一起,意义是递进的,语气是坚定有力的。又如“皇天后土实所共鉴”(《陈情表》)指天地为证,语气是真挚急切的。又如“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蔺交欢》),则生动地表现了廉颇愧悔自责的口吻。所以读文章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还要从句式、用词、修辞等方面来体察语气,才能够心领神会。下面先从文言虚词方面说一说。

(一)分虚实。

在文言中,有实词,有虚词。

实词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虚词指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等。文言文中的虚词大都是从实词借用的,因此某个词可以既是实词,又是虚词。例如“顾见汉骑司马吕吗童”(《垓下之围》)的“顾”,当“看”讲,是实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的“顾”,当“却”讲,是虚词。读文言文,要能识别哪是实词,哪是虚词。教育部曾在历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十八个文言文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

(二)辩词义。

虚词大都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子里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它的意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的“夫”,在句首,是发语词;而“今若是焉,悲夫”(《黔之驴》)的“夫”,在句末,是语气助词。

又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蔺交欢》)的“而”,是表示语意的转折;而“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的“而”,却是表示“知还”是“倦飞”的延续。可见同一虚词所表达的意义是可以不同的,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判断。

不同的虚词又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例如“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辞》)的“以”和“而”,意义相同。又如《归去来辞》中的“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胡”,“曷不委心任去留”的“曷”,意义相同。

(三)通古今。

要了解虚词的作用,还应该与现代汉语比较,了解它的变化。它的变化大致有五种情况:

  1. 有的沿用下来了。

例如“且庸人尚羞之”(《廉蔺交欢》)的“且”,今作“而且”、“况且”。又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的“然后”,今仍作“然后”。

  1. 有的消失了。

例如作发语词的“夫”(《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起停顿作用的“者”(《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 有的意义或用法发生了变化。

例如“相如虽驽”(《廉蔺交欢》)的“虽”,是“即使”的意思,表示退一步说;现在则表示语意的转折,与“但是”、“可是”相照应。又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蔺交欢》),“所以”起提出结果以究其原因的作用;而现在则用于“因为……所以”的句式,只起表明结果的作用了。

  1. 有的由于字音变化而改用了别的词。

例如“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的“何”变成了“什么”;“曾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十则》)的“曾”变成了“竟”;“籍独不愧于心乎”(《垓下之围》)的“乎”变成了“吗”;“力拔山兮气盖世”(同上)的“兮”变成了“啊”;“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的“噫”变成了“唉”。

  1. 有的虚词从义训上转成了别的词。

例如“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的“顾”当“却”讲,现在说出“却”。又如“信可乐也”(《兰亭集序》)的“信”,本训“诚”,“诚”就是“真”,所以“信”现在说成“真”。

以上所说,是虚词的复杂性。而虚词的单一性,具体表现在语气上。

    第一,告诉你在什么地方停顿,停顿时间的长短:如“也”在句末。停顿要长, 在一句中间停顿应短。“登斯楼也”这个“也”在两个分句之间,应不长不短。

    第二,告诉你这句话的语气。

讲虚词的复杂性与单一性,目的是讲虚词的辩证性。

    虚词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着眼于复杂性,着手于单一性。

    首先,语法是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虚词使用也是一个习惯。习惯如何养成呢,就是一个“读”。

    其次,从反面讲,大家都学过外语,真正成为阅读障碍的不是虚词,而是实词。学生觉得虚词神秘,首先是老师把虚词讲神秘了。要学生背书,语法要懂一点,搞深了,有害无益。

    虚词教学难是人为的,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中学生学文言文就是要多读。高考备考是特殊情况,应该讲一讲。

但是,虚词的诵读特别要注意停顿及停顿时间的长短、轻重,例如“乎”:

“天下事有难易乎”(延长音)

    “叫嚣乎南北”(轻、短)

    还要注意作家运用虚词的特点,例如: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连用了21个“也”,可否省?作者从容、怡然自得的心情,都在21个“也”上,不能省。

    韩愈《马说》中连用五个“也”,所寄托的感情不同。

总而言之,都应结合诵读来讲,告诉学生如何理解文章的脉络、主旨,抓住作者用虚词的特点来讲。

 

对于文言虚词,如果我们能多读书,归纳出一些用法,并借助工具书,从上述给方面作些分析,就能基本上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也就能体会到它所表达的语气了。

再说高考文言文常识题,一般都是客观选择题型,四选一。如果熟练掌握了上述这些知识,借助另外三项选择内容,通过比较分析,一般不会错的。

文言常识五、明文法

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语法学著作,为汉语语法学奠定了基础。语序和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一个句子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的这个语序,以及“定语、状语、补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基本不变。至于“虚词”,我们可以看“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句话,两个实词“胜利”和“走”,如果没有两个虚词“从”和“向”,就不能组合成一句完整的话。

诚然,社会在发展,古今汉语的区别,除了用字范围和字音字义方面有一些不同之外,用词造句的方法也有一些差异。简单说来,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文言文中用词的灵活性、词序、省略三个方面。

  • 用词的灵活性。

词用在句子里,词的意义往往随着词的组合关系而有变化。例如“美”是美丽的意思,可是在“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却变成了“说我美丽”的意思。“子”是儿子,可是在“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赵威后问齐使》)中却变成“当作儿子”讲。词义的这种变化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用词方法,我们称之为用词的灵活性。

用词的灵活性主要表现在词性变换。这种变换从词的组合关系上去识别。所谓组合关系,就是“主、谓、宾、定、状、补”语序关系的定位。

  1. 名词用如动词,在句中作谓语: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名词“鼓”,当动词用。

而此独以鈡名。(《石钟山记》)名词“鈡”,当动词用。

  1. 名词用如副词,在句中作状语: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名词“箕畚”,当副词用。

而相如廷叱之。(《廉蔺交欢》)名词“廷”,当副词用。

  1. 形容词用如动词,是一种使动用法:

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形容词“固”,当动词用。使国“固”的意思。

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辞》)形容词“怡”,当动词用。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的意思。

  1. 不及物动词用如及物动词:

泣孤舟之嫠(lí)妇(寡妇)。(《赤壁赋》)“泣”是不及物动词,用如及物动词,也是一种使动用法。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忍”是不及物动词,用如及物动词,是使动用法。“使性忍”。

用词的灵活性并不限于以上几种情况,例如“三军以利用也”(《子鱼论战》)的“利”,当有利的时机讲,是形容词用于名词。“一死生为虚诞”(《兰亭集序》)的“一”,是看成一样的意思,是数词用如动词。用词的灵活性也不只限于词性变换,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江水》)的“奔”,在动词“乘”后面,因而成了“奔马的意思。又如“羽化而登仙”(《赤壁赋》)的“仙”,在动词“登”的后面,因而成了“仙境”的意思。诸如此类,难以遍举。只要从词的组合关系着眼,从句意上融会贯通,多读就会读了,文言文中这种灵活的用词方法是可以掌握的。

  • 古今词序的差异

汉语句子的词序,文言和现代汉语是大同小异的。现在就它们不同的地方,摘要举例如下:

1、文言中,有时把修饰动词的介词结构(“以……”、“于……”)放在动词后面,可是在现代汉语中只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月出于东山之上。(月亮从东山上升出来)

农人告余以春及。(农人把春天到来的消息告诉我)

2、文言的疑问句,如果宾语是代词,可放在动词前,而在现代汉语中则在动词后。例如: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在“之”前)

彼且奚适也?(“奚”在“适”前)

3、文言的否定句,如果宾语是代词,就放在动词前面,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放在动词后面,例如:

忌不自信。(“自”在“信”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余”在“欺”前)

4、文言中常常在动宾结构后面又加上补语,现代汉语则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例如:

寄蜉蝣于天地。(把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于天地之间)

托遗响于悲风(把临终前的曲调寄托在悲风之中)

以上所举是很粗略的,实际并不限于此。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现代汉语则说“我与城北徐公谁美”。又如“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现代汉语则说“因此我的心中不敢废弃奉养祖母的责任而远离”。又如“甚矣,汝之不惠!”现代汉语则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文言中,这种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情况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并不难掌握。一般说来,只要懂得每个词的意思,再考虑一下各个词应该怎样组合,就可以了解全句的意思了。

  • 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文有时句子里省略一些成分,儋州现代汉语里却是不能缺少的。例如:

  1. 省略主语:

(二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蔺交欢》)

然则(巴陵之地)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

2、省略谓语: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决之)。(《曹刿论战》)

身(经)七十余战。(《垓下之战》)

  1. 省略宾语:

相如闻,不肯与(之)会。(《廉蔺交欢》)

郦元以(此山)为下临深潭。(《石鈡山记》)

  1. 省略定语:

以(汝之)残年余力。(《愚公移山》)

客持(儿)头往见楚王。(《干将莫邪》)

  1. 省略介词“于”、“以”等:

有时朝发(自)白帝。(《江水》)

磔磔(于)云霄间。(《石钟山记》)

王即购之(以)千金。(《干将莫邪》)

从上面举的例子来看,了解文言句子的省略,对于把文言译成现代汉语确是重要的。这种省略,如果单从阅读说,并不会造成多大障碍。只要明白每个词的词义,再结合上下文想一想,就自然知道省略了什么成分。

总而言之,掌握上述文言文法的三个特点,主要不是记文法规则,而是要多熟读背诵一些文言著作,熟悉文言的语言习惯。在考试时遇到陌生的文言文段,注意考题提供的注音和注释,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求正确答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