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成王败寇(上)
流产政变
实际上,1483年理查三世登基后不久,亨利·都铎的母亲玛格丽特·博福特就和准亲家、先王后伊丽莎白·沃德维尔携手策划了一场里应外合的政变,主要参与者是忠于爱德华四世和相信理查三世谋害了两小王子的约克派旧臣,由沃德维尔的哥哥以及她头婚生的两个儿子打头阵,计划从英格兰南边和西边攻打伦敦。策划进行过半时,玛格丽特说服第二代白金汉公爵亨利·斯塔福(Henry Staffor, 2nd Duke of Buckingham)从他的封地威尔士起义,配合亨利·都铎计划的海上登陆,以此前后夹击理查德。(威尔士已在泰克斯伯雷战役之后由约克派系控制。)
这位白金汉公爵斯塔福的父系祖先 Robert de Stafford 并非金雀花血缘。他家最早是法国诺曼底的托尼门阀(House of Tosny),1066年威廉大帝征服英格兰后,斯塔福家被诺曼王室封地在今天的斯塔福郡(Staffordshire),他们在威廉大帝的《末日审判书》(Domesday Book)中记载有131个爵位和封号。
白金汉公爵的金雀花血统是从母系获取的,亨利·斯塔福的母亲和亨利·都铎的母亲一样,也是岗特的约翰三个私生子的后裔,算起来是亨利·都铎母亲玛格丽特博福特的堂姑姑。【白金汉公爵母亲名字也叫玛格丽特·博福特(Margaret Beaufort),史称姑姑为大玛格丽特(Margaret Beaufort the Elder),侄女为小玛格丽塔( Margaret Beaufort the Younger)】
这位白金汉公爵,和理查三世的哥哥爱德华四世还是连襟,娶的是先王后伊丽莎白·沃德维尔的亲妹妹。白金汉在爱德华四世任上并不得志,爱德华四世认为这个连襟人品不良,拒绝给他任何职位.
但他是协助理查三世上位的功臣之一,理查三世1483年登基后任命他为御前国务重臣之一的英格兰最高警官(Lord High Constable of England),负责王室军队的调动和京畿保安,其中也包括伦敦塔的警卫。白金汉公爵出生在威尔士,封地也在威尔士,还有权调动在威尔士的驻军,因此玛格丽特·博福特和伊丽莎白·沃德维尔要想成事,就必须策反这位白金汉公爵。
与此同时,亨利·都铎和她在法国的支持者也在筹备杀回英格兰,法国方面自然是十分乐见英格兰内讧,亨利从在法国支持者那里获得五艘船,载着约两千法国雇佣军,计划从布列坦尼半岛(Brittany)启程,越海在威尔士登陆,与白金汉公爵在威尔士招募的大约五六千人汇合,在埃克塞特(Exter)与白金汉弟弟德文伯爵的人马合编之后一起攻入伦敦。
可那一年天公不作美,海上风暴,亨利的船无法在威尔士登陆,最后被海浪打到英格兰的普利茅斯(Plymouth)附近,差点被理查德部署在海边守株待兔的士兵诱骗上岸,幸亏他及时觉察,调转船头,逃回了法国。
这场风暴也影响到陆地的行动。从威尔士进入英格兰必须越过塞文河(River Severn),河水因为风暴而暴涨,河堤松软,白金汉的人马无法渡河,也无法与德文伯爵的人马取得联系。理查三世的平叛人马赶到时,白金汉的士兵已无心应战。白金汉潜逃,在理查三世悬赏后被抓获,之后被斩首。
图1:白金汉公爵塞文河边一筹莫展(A_Chronicle_of_England_-_Page_448_-_Buckingham_Finds_the_Severn_Impassable)
约克派剩下的首领们也如乌合之众,齐齐逃往法国,公开投靠了亨利·都铎。
这次叛乱虽然失败但意义重大,受其影响,英格兰各地的小规模暴动此起彼伏。
也就是在这一年,亨利·都铎在法国立下宣誓书,宣誓承诺娶约克的伊丽莎白,标志着约克与兰卡斯特两派的残余势力正式握手言和,共同对付理查三世。
值得一提的是,经历了这么大的事情之后,玛格丽特和沃德维尔这两个女人的密谋都没有被理查三世的雷达探测到,因为他根本就没把亨利·都铎这个 nobody看在眼里,更何况是两个老娘们儿。
突发事件
1485年,发生了一起意外事件,迫使亨利·都铎不得不加快夺位步伐:这一年的三月,理查德三世年仅28岁的王后安·奈维尔(Anne Neville)去世了。
这位安·奈维尔王后也是个悲催人物。还记得我们前面说到的亨利六世的太子、17岁的威尔士亲王吗?这位安王后是实权派资深贵族、人称造王者(Kingmaker)的沃里克伯爵(Earl of Warwick)的女儿,13岁那年由父亲做主嫁给了16岁的威尔士亲王。第二年她的小丈夫就在泰克斯伯雷(Battle of Tewkesbury)战役中被刺杀(见《玫瑰战争》下),14岁的安不仅成了寡妇,而且被作为战俘关押,几经辗转,最后回到娘家,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
此时安的父亲老王爷已经去世,只有一个姐姐,但她姐夫不想让安再嫁,找个有权有势的男人来和他瓜分奈维尔家族的巨大财产,就把安装扮成佣人藏在自家的厨工队伍里。
当时还是格洛斯特公爵 (Duke of Gloucester)的理查三世,虽然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但正是他向安伸出援助之手,并以放弃奈维尔家产继承权为条件,娶安为妻,还把安的寡母老王妃也接到自己府上同住。二人婚后感情很好,做了公爵夫人的安于1474年左右生下一个男孩,起名爱德华(Edward of Middleham),是夫妻俩唯一的孩子。
1483年理查三世登基,安·奈维尔成为英格兰王后。不幸的是,1484年,他们10岁左右的孩子在自己府中不明原因地突然就死了。而且死的日子是大伯爱德华四世的忌日,都是4月9日。天下有这么巧的巧合?
儿子的死,对理查三世和安王后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过度悲伤加患病(肺结核),安·奈维尔王后于次年的1485年3月16日去世。
安王后死的那一天,恰好月食。天狗吃月,这是理查三世注定要失去江山的不祥之兆呢,还是有人刻意为之?
安王后死后,谣言四起,说理查三世毒死了自己的王后,意在另娶自己的侄女约克的伊丽莎白。虽然是谣言,但也某种程度上侧面证明安王后并非病死而是被毒死,合理推测玛格丽特和沃德维尔就是谣言的起点。此时市井和贵族圈里仍然相信伦敦塔两小王子莫名失踪是理查三世为篡王兄之位所为,加上这个谋害妻子的谣言,对理查三世的民意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这一环扣一环的事件和舆论,不是高手如何做得到?
图2:理查德三世一家三口
到6月份,理查德要娶约克的伊丽莎白的谣言传到了法国亨利·都铎那里。与伊丽莎白的婚约是亨利夺天下计划的主要支撑点,没了这个婚约,亨利便失去沃德维尔家和约克家的支持。亨利必须出手了。
重归故土
1485年,亨利集结了大约500名流亡在法国的威尔士人和英格兰人,但仅凭这500人如何回英格兰夺天下?!况且他还需要军饷和装备。亨利向法国国王查理八世求助,八世送给他5000雇佣军(其中有1000苏格兰人)。
法王有他自己的小算盘,因为此时他正要以武力收复法国西北部与英格兰隔海相望的布列塔尼( Brittany)。布列塔尼做为独立省,是征服者威廉的领地,长久以来一直是法国和英国的拉锯地,查理八世不想英王理查三世此时再来插一脚,所以亨利·都铎要回英国去和理查三世内讧,查理八世求之不得。
这临时凑来的5千多人最后有几成跟亨利渡海历史上没有确切的数据,但1485年8月1日亨利带着这拨人从法国出发,入海后一路顺风,横渡英吉利海峡后,于8月7日顺利到达威尔士海边小镇米尔福德港 (Milford Haven)附近的米尔湾(Mill Bay)。
亨利选择在这里潜入英国,一来是因为米尔湾地处偏僻,是个视线死角;二来是因为这里靠近他的出生地彭布鲁克(Pembroke)只有12英里,亨利可以在这里与叔叔加斯帕留下的人马汇合。
图3:威尔士南方海湾米尔湾
神不知鬼不觉地登陆后,亨利·都铎一上岸便双膝跪下,亲吻潮湿咸涩的沙滩,举手望天祷告:“主啊,审判我吧,但成全我的大业”(Judge me O Lord and favour my cause)。
此时此刻,28岁的亨利·都铎,已经在法国流放了14年,他人生的一半。重回故土,望着四周荒凉的沙滩,吹着威尔士的海风,听着武器装备被操着各种口音的士兵托拽上岸的摩擦声,掂量着自己未卜的前途,亨利·都铎心中的忐忑可想而知。
壮大队伍
几百年来,威尔士人一直受英格兰的统制、压迫和不平等待遇,现在他们自己的儿子回来了,民心怎能不激昂。亨利·都铎登陆后受到前所未有的欢迎,除了自觉自愿加入威尔士人之外,理查三世在威尔士的军队也有部分倒戈。
亨利所收编的最大一股兵力来自是理查三世在威尔士的主将、地方诸侯托马斯(Rhys ap Thomas)。亨利向托马斯许诺,一旦成就大业,托马斯就是威尔士总督。
到了8月11日,亨利潜回英国的消息被报到理查三世那里,理查三世开始调集兵力,因为消息传递需要时间,支持他的两股兵力到16号才开始分别从约克和理查三世的力量基地英格兰北方向莱斯特(Leicester)开拔。
而此时亨利·都铎已经在威尔士行军了200多公里,沿途收编兵力,在与英格兰接壤的小镇威尔士浦(Welshpool)与托马斯的兵力汇合后,已于8月15日越过了塞文河进入英格兰,正向英格兰的军事重镇舒兹伯利(Shrewsbury)挺进。
亨利知道自己不仅在兵力和装备上处于劣势,而且他14岁就流放法国,从没领过兵打过仗,在作战经验上根本无法与理查三世相比。亨利·都铎需要更多的支持,所以他在舒兹伯利(Shrewsbury)和莱斯特(Leicester) 一带放慢了行军脚程,因为此时他需要专注一件事,那就是说服他的继父、手握重兵但至今仍保持中立的斯坦利伯爵(Lord Thomas Stanley)倒戈加入自己的阵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