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 2月 1日
你也许不知道它们的学名,但你肯定见过眼睛里出现的“飞蚊”。这种现象被称作“飞蚊症”,也叫“飞蝇幻视”。这些东西可能呈点状、线状、丝状或网状,但却并非视错觉导致的。这些东西都确有其物,它们确实在你的眼睛中飘动。
要了解它们的来历,最好先学习一些眼球解剖学知识。眼球前面是角膜,角膜后面是瞳孔(眼睛中央的黑色部分)和虹膜(瞳孔周围的彩色边缘)。这二者之间有一层名为房水的组织液。
而眼球后部排列着一层光敏细胞,名为视网膜。当构成视网膜的神经元受到光线刺激时,就会通过视神经向大脑发出信号,传递你所看到的信息。但在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还有一层名为玻璃体的胶状物,里面充满了液体。
玻璃体是一种无色透明的胶状物,主要成分是水。与房水不同,玻璃体永远不会得到补充。换句话说,等到你离开人世时,你的玻璃体也与出生时完全一样。
也就是说,一旦有异物进入玻璃体——例如血细胞或其他细胞——它们就会永久停留在里面。而当这些小东西遮挡了穿过眼睛的光线时,就会在视网膜上投影出细小的阴影。这些阴影就是我们看到的“飞蚊”。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部分胶状物也会自然分解,变得更具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散落在玻璃体里的固体就会聚拢起来。它们同样也会在你的视网膜上投影出细小的阴影,也会形成“飞蚊”。
根据验光师的报告,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英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名验光师每个月平均都会接诊14名“飞蚊症”患者。另一项研究则使用一款智能手机应用测算了飞蚊症在普通大众群体中的患病率。
在603名Android用户中,约有446人报告了“飞蚊症”,占比达到74%。但只有三分之一抱怨视力受损。
由于多数人要么适应了“飞蚊症”,要么病情消失,所以多数研究人员和执业医师都认为这种情况是良性的。
但对其他人来说,这种情况却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苦恼或损伤,甚至有可能预示着未来的其他疾病。例如,如果老年人突然出现剧烈的“飞蚊症”,便有可能发生玻璃体后部脱离(PVD)。也就是说,玻璃体与视网膜分离开来。
PVD之后会导致视网膜裂孔,并最终致盲。最近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期刊》上的论文发现,眼科医师接诊的急性“飞蚊症”患者中,有14%的概率患上视网膜裂孔。由于比例极高,因此这类病人应该紧急接受眼科诊断。
尽管对多数人来说,这种情况都没有问题,但在互联网上大致搜索一下却会发现大量治疗建议,从毫无意义的瑜伽,到貌似可信但却会构成损伤的手术,可谓不胜枚举。
最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听起来似乎有理有据的方法。例如,钇铝石榴石(YAG)激光。这种工具在眼科已经很常见,但却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证支持,也没有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认证。
事实上,研究人员大卫·桑德罗斯基(David Sendrowski)和马克·布朗斯坦(Mark Bronstein)曾经在《眼光学》(Optometry)期刊上写道,关于使用YAG激光治疗这种疾病,目前并没有展开多少专门的临床研究。而尽管有为数不多的几项调查发现,这的确是一种安全的手术,但却只能起到“适度的”改善,而且仅对三分之一的病人有效。
“我们很多人都把‘飞蚊症’视作一件令人厌烦的事情,但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还有一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手术叫做玻璃体切除术,这是针对那些因为患有严重“飞蚊症”而导致视力受损的人开发的,需要用盐溶液替换玻璃体液。但由于玻璃体切除术蕴含着巨大风险,可能引发视网膜裂孔和白内障,所以通常被视作万不得已的手段,而且只有在病人的视力因为“飞蚊症”受到严重破坏时才会采用。
桑德罗斯基和布朗斯坦表示,对多数人来说,“面对玻璃体‘飞蚊症’时,最适宜的应对方式只是让他们安心,并向其传授相关知识。”意大利研究人员2012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我们多数人都把“飞蚊症”视作一件令人厌烦的事情,但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对多数人来说,我们可能会一次又一次地注意到这些“飞蚊”(当我们盯着湛蓝的天空时,这些小东西会变得尤为明显),并怀着好奇或疑惑的心情看待它们,直到它们从我们的视野和脑海中渐渐淡化,最终消失。
请访问 BBC Future 阅读 英文原文。
(责编:林杉)
谢谢光顾留言。只要不影响生活就行,习惯了就不注意了。似乎也没有什么可靠有效的办法治疗。
这个验光师不合格,好在后来恢复了。估计多数情况还是衰老现象。
游士兄新春快乐,健康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