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与活

科学地吃,健康地活
个人资料
正文

我们为什么低鼻子身材五短?石头布论“华夏北来” 之二

(2016-01-02 13:13:35) 下一个

东亚体质特征的寒带起源 - 2:艾伦-伯格曼法则和性成熟期

 

(二)鼻子和艾伦法则

有人说,印欧人非常突出的鼻子也是对寒冷的适应吧?据说它像空调器,有助于预热入肺的空气。其实,在真正的酷寒环境里,这样突出的空调器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非常容易被冻伤。北欧纬度虽高,因为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比亚洲同纬度的地区要暖和的多。而且印欧人进入北欧的时间较晚,北欧的土著居民是蒙古人种,今天的拉普兰(萨米)人和一部分芬兰人是他们的孑遗。突出的鼻子也不是对寒冷气候的适应,因为它显然不符合著名的“艾伦法则”。

1870年代,美国动物学家艾伦发现:跟温带的兔子相比,北极兔的耳朵和尾巴都比较短。类似的对比也存在于北极狐和温带的狐狸之间。进而他比较了很多寒带的动物和它们在温带和热带的表亲,发现寒带动物的身体轮廓变化都较为平缓,他把这项发现总结为“艾伦法则”(Allen's rule)。

东亚人的中等高度,较小的鼻子,正是“艾伦法则”的体现。其实要预热入肺的空气,“孤悬于外”的极度突出鼻子并非解决之道。在极低温的环境下它加热不了空气,反而要靠呼出的热气来加热它。要加热入肺空气的话,较小的鼻孔和较深置的鼻道才是正解。东亚人的两颧较高,鼻道就相对落入两颧之间的皮下组织的围护之中,这样才能有效预热入肺的空气。有的人类学家还补充性地认为:高颧骨还可以补偿较深的鼻道所挤占的颊窦空间(因为发声器官需要颊窦腔回响)。爱斯基摩人的鼻子里面的鼻甲发达,这实际上增大了鼻的内表面,增强了加温加湿的功能。

(三)樱桃小口的美女

与较小的鼻孔相一致,东亚人的嘴巴也相对较小,尤其是东北亚人。中国传统的美女形象更是“樱桃小口”。与细眼睛结合起来看,似乎这个人群脸上所有粘膜外露的开口都呈现比较小的形态,但头却比较大。这个特征组合,除了寒冷适应性之外似乎找不到其他的解释方案。

(四)身体比例和伯格曼法则

与艾伦法则类似,有关生物的寒冷适应特征还有一条“伯格曼法则”。 它指出:寒带的生物外形规律是尽可能减小表面积和体积的比率,从而降低热量散失的速率。 根据这一法则,身体的任何细长结构都是不利于寒带气候的适应的。

与之对应的是,人类学家观察到,肢体(尤其是远端肢体,比如小腿,小臂)相对较短是极地民族的共同特征[1]。其实这也是大部分东亚人的特征。伯格曼和艾伦法则所描述的寒带适应特征在东亚人身上有着完整而普遍的体现。 比如,圆而大的头型,平和的五官,相对较大的躯干,不算纤长的四肢。都可以视为减少散热面积从而有效地保存体温的寒带适应特征。

热带地区的人们手脚相对较长,肢体(尤其是远端肢体)较长,躯干相对较短,热带动物也有这个倾向,这些都是有利于散热的解剖特征。寒带地区的居民呈现相反的趋势。而在温带演化出来的人种的体态居于两者之间的过渡位置。人类学家测量了不同种族的坐高与身高的比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大约是0.45,欧洲人是0.5,而东亚人和美洲印第安人是0.55 [2]。从这里可以看到,躯干长度占身长的比例从热带、温带到寒带的人群逐渐增大。

有人可能误以为这种体型的差别是食物结构或营养条件造成的,有一个解剖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差别是基因性的。人类的脊椎骨一般是23块,但少数人可能会多一块或者少一块。这种有22块或者24块脊椎骨的人类个体在每个种族中都存在。但人类学家发现,与其他种族相比,东亚人中有24块脊椎骨的比例要高些,而只有22块脊椎骨的比例则要低些[3]。

(五)性成熟期

(应@Betelgeuse的提醒,加上这一项)

东亚人达到性成熟的年龄较迟,也是其寒带起源的一个旁证。不同人群的平均性成熟年龄随着当地气候、种族和营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气候炎热的地区的居民的性成熟较早,而寒冷地区的居民则相反。

虽然曾经有人把东亚人较迟的性成熟期归咎于营养不足,但有研究表明,这个特点主要是基因造成的。即使在同样的营养条件下,这个人群的平均性成熟期依然比其他种族要迟。比如一项对美国各族裔女孩的初潮年龄的调查发现:非洲裔的初潮年龄最早,欧洲裔次之,而东亚裔最晚 [4]。这个次序也反映了在热带、温带和寒带演化出的人类各分支在性成熟年龄上的差异。

[1] Stock, J.T. (October 2006). "Hunter-gatherer postcranial robusticity relative to patterns of mobility, climatic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for tissue economy".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131 (2): 194–204.

[2] R. D. Guthrie. The Mammoth Steppe and the origin of Mongoloid and their dispersal. In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 Oxford Science Publications 1996.

[3] Kufman, P. D. B. Variation in the number of presacral vertebrae in Bantu speaking Southern African Negroes.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40, 369-374, 1974.

[4] Biro, F. M. et al. Onset of Breast Development in a Longitudinal Cohort. Pediatrics (2013).

--------------------------------------------------------------------------

转自《知乎》,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须作者同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