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91)
2020 (51)
2021 (58)
2023 (67)
【回到大湫洼以后,石涛立刻组织春耕生产。由于上年站稳了脚跟,完成了军令状,总场部对他褒奖有加,一下子调派了800人过来,农机设备也增加了一倍有余,新场总算是初具规模。石涛马上宣布再开荒两万亩,当年播种一万亩。连同上年未播种的开荒地,今年将新增播种面积一万四千亩。有了去年的基础,这个目标不算天方夜谈,但是他在总场又立了个军令状:熟地亩产1000斤。这事则有点悬。去年不管大豆还是小麦,亩产都没过得了100斤,今年就能翻10倍以上?我虽没多少种地经验,凭直觉也感到不太靠谱。不过石涛还是信心满满:去年种的都是处女地,没法追求单产,今年怎么也得露一脸了。再说老场的指标比这还要高50%,新场就算够不着人家脑门,总不能在人家肚脐眼底下呆着呀!
按照同比原则,石涛还要搞一块亩产万斤的卫星田出来,为此把马棚队又押回那片棺材坑里,为他精耕细作,播种密度也增加了好几倍。麦苗拱出来以后,绿茵茵的一大片,见不着丁点泥土,就跟足球场的草皮一样。但是后来的长势并不喜人,比其他地号里的麦苗矮一大截。一直到了很晚,石涛才把“密植”的真经取回来——原来人家都是等到收割之前,才把几块地的庄稼移到一块地里,要想多密就有多密。这时他再亡羊补牢,也只能打其他地号的主意,我们这块棺材地是放不出卫星来了。从那以后,他对马棚队不再青眼有加,也不再来蹲点了,但我们并不觉得“失宠”是一件坏事情。
石涛虽然老爱想入非非,但也不是蠢货。今年他就吸取了教训,在搞大跃进的同时,比较注意抓营地建设。为此他把邱从德的炼钢队从秤砣山撤回来,又配了几名有经验的老农工,成立了一个房建队,每天不用下地,专门盖房。邱从德在农村属于“手工业者”,技能比一般农民要强得多,跟着他一起鼓捣小高炉的50来个人也都有些手艺,砌墙架梁算不了什么。眼下大炼钢铁的热乎劲已经过去,秤砣山底下还扔着100多个锭,足够往钢厂再拉一年的了,所以他们也想搬回来跟大伙一块住。这帮人有图纸、有工具、有干劲,盖房效率比“自建公助”要高好几倍。石涛毕竟当过参谋,知道工兵的重要性,与其让大家下班后零打碎敲地盖木笼房,还不如上专人上设备,毕其功于一役。眼下陡然增加了这么多队员,再不抓营地建设,等到又死一堆孩子,搞几份血书出来,他也会在垦局扬名立万的。
新场这回盖房是成规模的,专门开辟了一大片空地,预留了道路和排水沟的位置,然后开建一排排“拉合辫”房。这种房子是东北的常见民居,我1953年首次入朝前,借住的老乡家就是拉合辫房(29章)。它外表看起来跟内地农村的房舍差不多,但用料和施工方式大不相同:先用树干搭出房架,然后就近挖个大坑,往里倒水和(huò)泥;再丢入细长的羊草,挂上泥浆后捞出,编成胳膊粗细的“拉合辫”,在相距半米的立桩间一股股盘好;每盘完一层就用湿土往里填实,这样垒出四面墙来,等干透后再往上抹“大泥”,涂匀实。
房顶则用一尺厚的干草苫成——这个“苫”字可有讲究,包含占檐、铺草、拿梢、拧脊等一系列工序,目的是把成股的羊草用泥粘连到棚架上,并且绞合成一个整体,经得起风吹雨淋。拉合辫房不用砖瓦,省土坯省木料,密封性好,又具有相当的强度,称得上是真正的房,比马架子、地窨子这些“史前民居”要先进百倍,因此建造的复杂程度也大得多,不是随便几个人就能搞定的。而房建队可以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并在重复劳动中迅速提高技能,所以不到一个月,每天都能有一套“两间房”完工,充分验证了马克思的社会化大生产理论。
那段时间田间劳动依然很繁重,但是每天收工回来,经过这片“愚公新区”,大家都感到欢欣鼓舞。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眼中,五彩云霞里的共产主义小轿车,远不如土里土气的拉合辫房更有吸引力。】
2019-11-29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