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烟斗狼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老烟记事(159) 小鸟出笼

(2015-03-09 04:49:50) 下一个

【我这一次去三中上学,沿途经停两站。第一站是方家地主,在那里住了一宿。虽曰“地主”,方家却是地道的书香门第,祖辈出过三代进士,相当显赫。方家几个子女都是我兄姐的同学,颇多往来。方伯伯平日总在佛堂诵经打坐,对家事不管不问。方伯母则十分能干,与我母亲同属“四大金刚”,但她的文化层次要高一截,谈吐举止也显得更加文雅。她特地带我们参观了佛堂,因为这是她的得意杰作。它建在一个废弃的厕所地基之上,设计得小巧别致,内部整洁明亮。进门后,迎面挂着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条幅,案桌上一盏青灯,几卷佛经,居中则是一座精巧的佛龛。我回想起父亲那个佛堂,虽然也很干净,但跟方家的一比,就显得寒酸多了。

离开方家,我们又赶了大半天路,终于抵达昌化县城。这是一座平静的山间小镇,它在全国的知名度,远不及它的特产鸡血石。就像我们来於潜时的上岸地点印渚埠,在地质学上的名气要比它在现实中的名气大得多,因为有一个地层就称为“印渚埠组”,属于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那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居住着众多奇形怪状的三叶虫。中国地质学家也许会感到失落:该地层是一个叫“野田势次郎”的日本人在考察浙西山区时发现并命名的,他的论文刊载于1915年的《日本帝国地质考察杂志》。除了鸡血石外,看似平常的昌化县还拥有海拔1787米的清凉峰(以前叫嶂峰),它比东西天目山要高出两三百米,是整个天目山脉真正的主峰,但它的名头并不响亮。刘禹锡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清凉峰既无佛教名刹,又无道家洞天,高虽高矣,却远不如东西天目山出名。

昌化县城里的林万雄家,是我们此行落脚的第二站。林伯伯为28军上校,两年前曾在我家借住过一段时间,那时他的家眷还没接来。这次我们则见到了他的太太,还有四个孩子,依次为:长女婉如,次女惠如,长子旭旦,次子复旦。林伯母特别喜欢我,说服母亲多住两天,这就给了五个小朋友充分的活动时间。林伯母以前当过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比较开明,孩子与父母之间保持平等关系。当天晚上举行家庭晚会,客厅中间挂一块活动布帘,作为演出的幕布,观众则是三位大人加一个女佣和一个独头。林家姐弟活泼大方地表演了不少节目,我则来了一段他们不会的京戏清唱。他们感到新鲜有趣,使劲为我鼓掌。

我比婉如大两岁,第二天就成了这群孩子的领头羊,玩各种游戏,花样翻新。尤其是两个小男孩,像影子似地跟着我,乐而忘返。婉如显出十分懂事的样子,管束着弟妹,又充当我的助手。她性格温顺,皮肤白皙,面容清秀,最引人注目的是浓黑修长的眉毛和嵌在下面的一双丹凤眼。在此之前,我已结识过一些年龄相近的女孩,比如阿弗,但都属于两小无猜,除了玩就是玩,不存他想。唯独跟婉如在一起,我才有种特别的依恋。我的一举一动,都为博她的欢心;她的每一个微笑,也都让我快活。我甚至能够觉察出来,她是同样的喜欢我,欣赏我,愿意和我在一起。这种心灵的默契,是那样微妙,却又那样真实。尽管有三个姐姐陪我一同长大,但是遇见婉如之后,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女孩可以这样美好,美好得让我愿意为她做一切事。我对男女之情从无知到有知,是在一瞬间完成的。那份情感似乎早就锁在我的心灵深处,一直等候这个女孩来开启,唯有她有这把钥匙。对我一生而言,这趟旅行之所以有意义,不是因为要去上学,而是因为要来见她。

三天后,我们继续赶路,用不了半天,就到了河桥镇临时三中。母亲将我托付给二哥以前的英文老师黄立凡,他曾经去过於潜,在我家住过两天。从此黄老师成了我的监护人,我可以自由进出他的休息室。母亲要我长期服用的鱼肝油就放在那里,黄老师备有开水。母亲还留下一瓶猪油和一罐肉酱,对我千叮万嘱一番,终于红着眼睛走了。二哥刚已毕业,这次返校纯属被母亲抓差,但也不能白跑一趟,于是把丢在学校的几摞旧书又拉了回去。

我脱离家长管束、放任自流的生活就此开始——从11岁到17岁,我的少年时代一直处于类似状态。我性格中的独立、自由和散漫,都可以追溯到这7年,它对我一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的监护人性格温和,同时也不愿在我身上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则有意识地跟他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没过两个月,我已经打消了新生的畏惧,完全置身于同学之中,不再受任何“监护”了。】

老烟在三中的生活,已在第二章“乱世学堂”中交待过,此处不再赘述。然而关于临时三中,还有几句话要说,因为这与黄绍竑的施政有关。黄虽是军阀出身,但家学涵养深厚,文治武功俱全。在建立天目山根据地的过程中,他没有采取掠夺式的军事化政策,而比较注意保护民生,从而使浙西人民能够过上相对安宁的生活。黄绍竑还特别重视文化教育,由浙西行署创办的《民族日报》、《浙西日报》,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发行量很大,对组织民众抗战起到重要作用。当时从沦陷区逃亡而来的学生多达上万名,浙西行署先后建立了几所学校收容他们,其中有三所临时中学,分别位于西天目山、孝丰,以及昌化县河桥镇。对于穷困学生,学校还提供助学金,帮助他们把学业继续下去。老烟笔下的临时三中并不是什么好学校,可在战争年代,能把学生拢在校园里就算不错了。

那位险遭“醍醐灌顶”的沈校长,就是沈咸震,原在丽水县碧湖联合中学(金庸的母校)任训育主任,因为压制学生,遭到驱逐。改派三中校长以后,他倒是宽容了许多,既不训也不育,任由老烟这群小鬼折腾。沈咸震本来已被历史淡忘,连老烟也只知其尊姓而不知其大名,近年来却因原先的“对头”钦本立而被频频提起。在“驱逐沈咸震事件”中,钦本立作为领头学生之一,被省教育厅开除学籍,理由是“思想偏激,行为不轨”。沈咸震大概也想不到,钦本立日后会在报界享有盛名,与他的小师弟金庸不相上下。但钦本立脑后生有反骨,不似金庸洞悉世态人情,1957年任《文汇报》党组书记期间,他组织了大量鸣放文章,向共产党提意见,遭到毛泽东点名批评。《文汇报》因此被定性为“右派报纸”,钦本立则被打入下界,住进了牛棚。粉碎“四人帮”以后,钦本立复出,创办了《世界经济导报》,担任总编辑,不想十年之后又弄出“世经导报事件”来,再度丢官罢职,不久郁郁而终。尽管钦本立与金庸同属报界名人,但钦本立显然更善于制造新闻而不是报道新闻,他经手的报纸也多受其累。看来当初驱逐沈咸震时,他所获得的八字评语是恰如其分的。国共两党意见相同的机会并不多,所以钦本立尤显难得。

2014-1-1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Redcheetah 回复 悄悄话 好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