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30)
米芾行书作品《紫金研帖》,淡牙色纸本
纵29厘米,横40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
苏子瞻携吾
紫金研去,嘱其子
入棺。吾今得之,不以
敛。传世之物,岂可
与清净圆明本来
妙觉真常之性同
去住哉
大意是:之前苏子瞻(苏轼)从我这里借走了紫金砚台,并且嘱咐他的儿子,等他去世后要将这紫金研,当做陪葬品一起入殓。现在我拿回了紫金研,不想让它来当陪葬品。因为一件流传给后世子孙的物品,怎么能够可以与人的遗体这种已经完全涅槃、修成正果的圣洁之物放在一块呢?
《紫金研帖》为米芾于靖国元年(1101)以后所作,此墨迹纸本,纵28.2厘米,横39.7厘米。其上钤有朱文“司印”半印,即“典礼稽察司印”,白文“朝鲜人”“安歧之印”鱼雁形印“无恙”,朱文“安仪周家珍藏”“心赏”,白文“乾隆鉴赏”,朱文“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赏”。可知此帧曾为明内府所藏,后为安歧(1683-1745)所有,随后入清廷内府。《式古堂书画考》、《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皆有所录,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件作品记录了米芾与苏轼的一段往事,即“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相传宋徽宗曾赐一砚与米芾,后被苏轼借了去。而这赐砚过程及借砚过程亦有各种传说,宋代何薳《春渚纪闻》记载说:“一日上与蔡京论书艮岳,复召芾至,令书一大屏。顾左右宣取笔研,而上指御案间端研,使就用之。
芾书成,即捧研跪请曰:此研经赐臣芾濡染,不堪复以进御,取进止。上大笑,因以赐之。芾蹈舞以谢,即抱负趋出,余墨霑渍袍袖,而喜见颜色。”而此《紫金研帖》所提到的砚是否为徽宗所赐不得而知,但这段宋代就有的传言也是可以反映米芾因爱砚而产生的种种趣事。
对于《紫金研帖》中所提及的紫金砚,米芾自己在《宝晋英光集》中提到:“吾老年方得琅琊紫金石,与余家所收右军砚无异,人间第一品也。端、歙皆出其下。新得右军紫金砚石,力疾书数日也,吾不来斯不复用此石矣。”其言老年方得此砚,且尤为珍视,古时五十岁以上称老年,故此砚应该为米芾五十以后所得。
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被贬惠州,之后与米芾的相隔多年不见,其在《与米元章书》中说道:“岭海八年,亲友旷绝,亦未尝关念。独念吾元章迈往凌云之气,清雄绝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时见之,以洗我积年瘴毒耶!”
而苏轼与米芾较晚的见面是在靖国元年(1101)五月的一天夜间相约于真州(征仪)舟中。到六月初苏轼与米芾在白沙(征仪)东园,“游于西山(米芾之西山书院),逭暑南窗松竹下,话罗浮见赤猿事”。再是“米芾出太宗草圣及谢安帖求跋,欲跋以病而力不从,还芾帖”。这里他们也应该是见过面的,再到苏轼离开真州时别过米芾,然这一次便已经是永别了。
米芾言紫金砚为其老年即五十岁以后所得,靖国元年米芾五十岁,所以苏轼在真州的这段时间里借走紫金砚是最有可能的,如果是,且应该就是游米芾西山书院的那次。然而携走米芾紫金砚的时候苏轼已经病重了,其言“吾生无恶,死必不坠,慎无哭泣以怛化”,在这年的七月二十八日离世,并嘱咐其子要将米芾之紫金砚陪葬。此事为米芾所知,故寻回,曰:“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其实是说明苏轼即使将死也是舍不得这砚,而米芾在对待此紫金砚与苏轼两者之间似乎也是较为舍不得这砚。
因为一方砚有了其故事,更是造就了一件书法史上的珍品《紫金研帖》。此帖书写潇洒俊逸,虽为晚年之作,其锋芒肆意之处仍未消减。宋克说“米元章书,笔锋灿烂,少奇多怪,意到力寡,正当逸处,却有懒笔。如高阳酒徒,醉后便欲凭儿。”此帖行笔跌宕,起伏变化较大,但绝无不当之处,如狡兔之于林间,穿梭自如。字形无一字是正,左右倾斜各不相同,长短大小变化多端,而又能浑然一片。
整幅章法上米芾较为注重大块面的轻重对比,如“子瞻携吾”“嘱其”“今得”使得整幅左下的粗重连向中间,再“紫金”“入”与“子瞻携吾”相连,这样在整幅中粗重的画面形成了一个环形。而从第四行起,“敛传世之物岂”“清净圆明”“真常”又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角形。再就是整幅下部的“子”“之不以”“岂可”“本来”“同”这些笔画较细的字也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样不止是变化上更加丰富,其视觉上更加清晰,有一定视觉冲击力,也体现了米芾在处理书法各种关系上的高妙之处。
《紫金研帖》作为米芾晚年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是学习书法的一个极好的范本。更是记录了书法史上两位大家的一段往事,见证了两位书家的情谊与生活癖好,意义非凡。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