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世人尽学兰亭面,
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
下笔便到乌丝栏。
上面这首宋代黄庭坚写的绝句,提到的“杨风子”是我国五代时期一位最著名的书法家。五代短祚,承唐启宋,似乎只有杨凝式一人谱写了这一段书法史。
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杨少师”。一度在洛阳过着一种佯狂的生活,因此时人还给他“杨风(疯)子”这么一个雅号。
杨凝式的书法在唐时受欧阳询、颜真卿、怀素、柳公权等人影响较大,后上溯魏晋,于二王处得其风神,形成自己多变的风格,自由抒写性灵,开创有宋一代尚意书风。传世的作品只有四件:
《韭花帖》(见右).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行书,为杨凝式为唐人绘画所题的一段跋,用笔、结体极类颜真卿的《争座位帖》、《祭侄稿》,浑厚凝重。
《夏热帖》,行草,是杨凝式苦于夏天暑热而作的 一通手札,似取法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和柳公权的《蒙诏帖》,遒劲挺拔而又沉着痛快。
《神仙起居法》,草书,内容是记叙古代医学上的一种按摩法。只有八行,全篇初看粗头烂服,若不经意,其实用笔时缓时疾,一气呵成,显示出其控制节奏韵律的高超技艺。时而草书之中夹杂一些行书,后人称为“雨夹雪”,此法始于颜真卿稿书,到杨凝式一融会贯通,使人望之已无迹可寻,几入化境。
宋人对杨凝式顶礼膜拜。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称“杨公凝式笔迹雄强往往与颜行相上下”。黄庭坚作诗推崇他,还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与吴生(吴道子)画为洛中二绝。”连挑剔的米芾也赞其“天真纵逸”、“如横风斜雨”等等。然而杨凝式的影响绝非仅仅限于宋代,六百年后的明朝,一代书法领袖董其昌对他更是异常重视,董其昌的书风也明显受到杨凝式作品(尤其是《韭花帖》)的感染,董在《画禅室随笔》中数番提到杨凝式。历来赞誉甚多。
据传杨凝式不喜作尺牍,因此流传到今天的这几件纸本墨迹,显得异常珍贵。《宣和书谱》等典籍称杨凝式喜题壁,居洛阳十几年,两百多寺院均有其壁书,风靡一时。如无杨凝式墨迹的寺院,往往会先粉饰其壁,摆放好笔墨、酒肴,专门等杨凝式来题咏。杨风子“若入院,见壁上光洁可爱,即箕距顾视,似若发狂,行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意之色。”(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壁书随兴而作,无拘无束,所以无法刻石而保存下来,尽管如此,像黄庭坚这样的人物仍然到洛阳“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可见杨凝式给宋人影响之深。
杨凝式韭花帖
罗振玉藏本 见《百爵斋藏名人法书》
释文:
昼寝乍兴, 輖饥正甚 忽蒙简翰 猥赐盘飧 当一叶报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 助其肥羜 实谓珍羞 充腹之馀 铭肌载切 谨修状陈谢 伏惟鉴察 谨状 七月十一日 状
《韭花帖》行楷书,墨迹麻纸本,高26厘米,宽28厘米,为杨凝式的代表作。是杨凝式在昼寝乍起,腹中甚饥之时,得以珍馐充腹之后,为答谢友人馈赠美味韭花而信笔写下的几行字。凡七行,六十三字。通篇文字洋溢着作者轻松愉悦而又高昂的热情,萧散闲适的心境溢于言表。其书法更是令人称绝。杨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这信手随笔的书札便成了书法史上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见下图),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罗振玉藏本(见上图)。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宴所藏,有张宴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乾隆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不知所在。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杨凝式把矛盾引入书法创作中,并取得了空前的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这除了他超凡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之外,恐怕就是他现实心态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杨凝式从唐昭宗朝进士及第,授度支巡官,迁秘书郎、直史馆;及至五代,从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三川守到集贤殿直学士、考功员外郎,又从比部郎中、知制诰、右常侍、工户二部侍郎、兵部侍郎等等直至最后的左仆射、太子太保,死后诏赠太子太傅,历仕五代。这之中,他几次寻病辞官,又几次入朝为官。从唐末到五代,短短的几十年,朝代数次更迭,战乱连年,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可以说动荡贯穿了杨凝式的一生,注定了他的生活起伏跌宕、波澜不尽。杨凝式无法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冲突。他希望国泰民安,因此他凭借着自己的才俊积极入世。
杨凝式夏热帖
夏热帖
《夏热帖》,五代,杨凝式书,纸本,手卷,纵23.8cm,横33cm。草书8行,共32字。
《夏热帖》是杨凝式写的一封信札。内容大致是,因天气炎热,送给僧人消夏饮料“酥密水”表示问候。
释文:
“凝式啓:夏熱體履佳宜,長□酥密水,即欲致法席,苦□□□乳之供,酥似不如也。(以下数字残损难识)病?(下二行残损)。”
首署款:“凝式”。
后纸有宋王钦若,元鲜于枢、赵孟頫,清张照题跋及乾隆皇帝的释文。
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賢志堂印”,元赵孟頫,明项元汴,清曹溶、纳兰成德、清内府等鉴藏印。另有数方古印不辨。
此帖是杨凝式唯一的传世草书作品,书法兼取唐颜真卿、柳公权笔法,体势雄奇险崛,运笔爽利挺拔,与他的楷书、行书作品相比较,艺术风格迥殊,表现出了书家的丰富艺术变化,为杨凝式书法代表作品作之一。
此帖曾刻入《三希堂法帖》。
明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復《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
杨凝式神仙起居法
神仙起居法卷
《神仙起居法》卷,五代,杨凝式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21.2cm。草书8行,共85字。
《神仙起居法》是杨凝式书写的古代医学上一种健身的按摩方法,文体近似口诀。
释文:
“神仙起居法。行住坐臥處,手摩脅與肚。心腹通快時,兩手腸下踞。踞之徹膀腰,背拳摩腎部。才覺力倦來,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厭頻,晝夜無窮數。歲久積功成,漸入神仙路。乾祐元年冬殘臘暮,華陽焦上人尊師處傳,楊凝式(下一草押)。”
后纸有宋米友仁,元商挺,清张孝思题记及无名氏行书释文5行。卷前右下角有明项元汴“摩”字编号。
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紹興”、“內府書印”,明杨士奇、陈淳、项元汴,清张孝思、陈定、清内府等鑑藏印。
此卷最早为宋高宗内府之物,后入贾似道手中,至明代曾经“江阴葛惟善收藏”(都穆《寓意编》),《清河书画舫》又称“郡人王氏所藏”,明代为项元汴所有,至清代乾隆时进入内府。
书法由唐到宋,杨凝式是一转折人物,苏轼评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此幅小行草书是杨凝式七十六岁时的作品,似随意点画,不假思索,用墨浓淡相间,时有枯笔飞白。书字的结势于攲侧险劲中求平正,且行间字距颇疏,在继承唐代书法的基础上,以险中求正的特点创立新风格,尽得天真烂漫之趣。此书是杨凝式行草书传世作品的代表作,对宋代书法影响较大。
明朱存理《铁網珊瑚》、都穆《寓意编》、张丑《清河书画舫》,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清内府《石渠宝笈·三编》、胡敬《西清札记》等书有著录。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点击浏览高清晰图片!纸本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未(947)七月书
书风与颜真卿行书极相近,笔力沉练,苍劲古朴;用墨枯润相间,老笔纷披。清刘熙载《书概》云:“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 然学行,不衫不履其外焉者也”
转自中国书法家微网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