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俞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秋兴八首补注》其四

(2025-08-09 03:43:02) 下一个

 

 

              其三
           千家山郭靜朝暉,一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汎汎,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本诗在组诗中承前启后,其后之第四首诗境将更深导入对长安之追忆。首联即出现版本出入,后世注家虽未如上文“南斗”与“北斗”之争形成对立,然值得细品。“千家山郭靜朝暉”是组诗由黄昏起,再入夜至拂晓,诗人心情由悲哀难眠难得透出一丝舒畅。后句“翠微”指诗人遥望夔州由青色至淡青色之气象渐白。而此处的“一日”存有另一版本“日日”,《钱注杜诗》亦以“一日”为正文,而在后小字注明“一作百處”,即目前有三个版本出入“一日”,“日日”,“百處”,上文提到的上博藏元代子昂写《秋兴八首》亦是“一日”。笔者以网上能查询的宋刻本中,《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和蔡梦弼《草堂诗笺》中均作“一日江樓坐翠微”,而南宋郭知达编《九家集注杜诗》中,明确写作“日日江樓坐翠微”,此本编入《四库全书》藏台北古宫,文中选用赵次公注“日日”:冠以日日两字,揭示诗人无聊孤寂之情,与“泛泛”“飞飞”呼应,突显出诗人百无聊赖之孤寂心情,赵氏对典故溯源极为严谨,其在他本注书中指出过张载诗误作王璨,沈约诗误作江淹等错误。
 

  

        《秋兴八首》现代通行版本两者皆有,叶嘉莹先生在杜诗演讲中着重对诗之感染力亦以“日日”作解。笔者觉得“日日”之所以有通解,正如赵次公所言,渔船泛泛和燕子飞飞之自由自在与诗人天天守着同样之朝辉和翠微的孤寂形成强烈反差。其次,颔联隐藏一个注脚即“信宿”,信者再也,《左传 庄公三年》曰: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可见信宿是上古用词。若推定子美在“江楼”下宿,见停了两夜的渔船开始挪动,可见“日日”更合理。而启首“千家山郭靜朝暉”与“一日江樓坐翠微”乃天衣无缝之绝配,文学既然是文人创作,子美日日坐楼孤寂何尝不可创作为“一日”?“日日”固然写出了愁绪之绵延,符合“秋兴基调”。但“一日”则更能体现特定瞬间之感受。它捕捉到某个秋日清晨,诗人在经历漫长之不眠之夜后,看到朝晖初照山郭静谧时,内心获得之一丝短暂的平静,正是在这“一日”的清明中,他坐观万物,反思古今,才引出了后续更深沉的家国之思与身世之感。“一日”之“暂”与愁绪的“长”形成张力,或许比“日日”的铺叙更具艺术感染力。至于“百處”虽对仗,然诗人必不会坐楼观望,而是在别处远观山峦间处处楼阁作解,可见其离原本更远。综上,笔者力荐“一日江樓坐翠微”。
 

            在确立首联这一瞬间基调后,颔联的“信宿渔人”与“清秋燕子”便成为诗人凝望的对象,进一步深化静中之动与物我之思。“汎”字唐韵集韵为夶孚凡切,音氾。它与“泛”“氾”为异体字,现代版本多用“泛泛”。《九辩》曰: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寞而无声。以燕遇秋寒,徊翔而畏惧也。燕子于飞,诗人取喻送别。全诗前半以景抒情,后半为子美身处夔州思在长安。颈联写到匡衡与刘向两位汉代经学大家,抗者由下向上,疏者为古代向帝王逐条陈述大臣建议的公文。传者由上向下,经为五经。此联对仗工稳,然‘功名薄’与‘心事违’与匡、刘二人史实不尽相符。究其本意乃是子美借古人以自写其怀,至德二载即757年,长安收复后子美以左拾遗职随驾入京,而不久因肃宗以陈陶斜之战唐军惨败而问罪房琯,子美出朝为房琯上疏进谏而触怒肃宗而因此被贬,其实房琯原是玄宗旧臣,新帝疑有铲除旧臣之意,子美被贬出京师对官场彻底绝望。颈联可释作:我杜甫也曾学匡衡上疏直言,却落得功名微薄,也曾效法刘向传经立业,然而毕生治学经世之理想,终与这纷乱之时局相违背。
 

          “同学少年”广义上指少年同时代求学入仕之同道之人,子美初入长安献赋受玄宗赞赏,是其一生最快意时光,衣衫褴褛见肃宗后随驾再次入京便遭遇贬官,人总愿意记住其美好时光,子美心迁京师亦或是初入长安之时,其中亦有结伴太白高适巡游梁宋情节,天宝三载秋季三位诗界同道“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也“射猎于孟诸之野”和“寻仙访道”,此为文学史著名的“梁宋之游”。“五陵”指长陵,安陵,阳陵,茂陵 ,平陵,是除文帝以外五座汉初陵阙。汉代有“陵邑制度”,即将当地贵族豪门强迁于帝陵周边居住,《琵琶行》曰:“五陵年少争缠头”即贵族少年争相打赏歌女之意。“轻肥”为轻裘肥马简写,《论语  雍也 》曰公西赤出使齐国“乘肥马,衣轻裘。”东坡出猎亦是“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全诗尾联注解自有“现实陈述”与“反讽暗示”两派,赵次公,仇兆鳌持子美同窗多已显贵,与自身落魄形成对比。而《钱注杜诗》提出“多”字为“大多如此,非尽然也”之意,暗示仍有清流未随波逐流,为自我留慰藉空间,此为暗讽。叶嘉莹先生提出“自” 字绝妙,持这些达官贵族只顾享乐不愁家国已满目疮痍之见解。笔者认为分歧还是对“自” 字解读不同,可作同窗“自然”沉溺于享乐,亦可作“只顾”私利而忘公义,也可作富贵终将“空自”湮灭。这正是杜诗笔法精妙之处,为后人留下多重解读空间。

              <    待     续    >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