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俞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给《秋兴八首补注》的留言

(2025-09-20 03:14:08) 下一个

 

 

 

       《秋兴八首补注》杀青之际,窗外暑气渐消,二五年盛夏的残阳已然隐入暮色,为悄然而至的秋意让渡了几分天地。回首伏案期间,那些凝神苦思、于浩瀚数据中寻章摘句的日夜,至今仍历历在目。此刻通览全稿,如释重负之余,亦重获久违的笔墨自由。感慨良多,爰缀数语于篇末,以作后跋。
       

         诚如本书前言所述,为《秋兴八首》 作补注的想法,缘起于十多年前,当时为求读懂唐诗,曾潜心钻研格律音韵。后拜读叶嘉莹先生的《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又聆听先生的网上讲论,方深感前人注杜成果之丰硕,传世版本之繁多,校勘之艰辛。后幸得钱谦益先生《钱注杜诗》,更惊叹于钱氏“以史注杜”的深厚功力。然促使笔者最终鼓足余勇,完成此书的契机则是去年十一月忽闻叶先生以百岁高龄仙逝,先生曾言,毕生致力于弘扬中华诗学,不求在当下发扬光大,但求为未来传下一盏明灯。笔者学问杂糅,用心亦广,万不敢自诩为承续明灯之人,同时亦深信先生所期许之传人,必将出于后学。此篇《秋兴八首补注》或留给这位承续明灯之人的参考札记,以还笔者对先生之感恩。
   

 

          以《秋兴八首补注》本文,笔者在此作两点补充。首先关于本书的笺注方法略作说明,昔日学者治学,皓首穷经,为求一典,常需遍览群书,终年埋首于故纸。如今数字时代,万卷典籍汇于指端,检索考证之便利,已远非前人所能想象,此诚为时代之馈赠。然则,数字文库尚非尽善,讹误之处在所难免,僻典杂学亦有待增补。更重要的是,工具之利不能取代为学之功,面对浩瀚数据,辨伪存真、披沙拣金,终究有赖于研究者自身的学识与眼力,《秋兴八首补注》便是在此环境下的尝试,既搭乘上便利之车,亦不敢忘考据之审慎。
 

           其次  笔者治学笔耕多年,诸多文章中不乏“得意”之作,如《重修中国近代史之必要性和概论》,《京都散记》系列,《郭店楚简《老子》之研究笔记》,《“由韩愈到王阳明”经学史杂说》,《析清代治学及其对汉学之贡献》,《析“周秦之变”考思想史之演化》,而这些文章和《秋兴八首补注》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按照观点初衷平铺展开,深入分析以至汇聚宗旨,而《补注》动笔之初不免踌躇满志,颇有为《秋兴》探本溯源、还其原貌之想。然随着考据深入,遍览前贤之说,方觉以一己之力,欲探骊得珠实为奢望,除非有新材料新发现。笔者原本试想杜公格律堪称深严无比,若从格律下手,势必在多重版本中筛选出杜诗真迹,然从第一首“丛菊两开他日泪”与“丛菊重开他日泪”,第二首“每依南斗望京华”与“每依北斗望京华”,第五首“几回青锁照朝班”与“几回青锁点朝班”,第六首“朱帘绣柱围黄鹄”与“朱帘绣柱围黄鹤”等等这些版本辩伪中,竟发现各版本皆严守格律,无一出韵,对于格律之把握,即便是古代文书抄手也非今人所比,何时何处产生版本异文,其缘由恐非关乎格律之失。重审《秋兴八首补注》之初衷,实乃笔者学识浅陋,不自量力所致。虽如此《补注》亦颇有几处心得,在此不一一赘述,敬待方家读者指正。至于诗篇本身,所谓“诗无达诂”,读者各有会心,《秋兴八首》在文学史上之地位已是定论,无待赘言。至于八首之中,孰优孰劣属个人所爱,若论私心所属窃以为第七首“昆明池水汉时功”对仗之工,意境之远,或可为八首之冠。此亦算笔者一点题外之言。
 

           笔者之《秋兴八首补注》,多以钱谦益先生《钱注杜诗》为蓝本,钩沉索隐,乃有所成。于此,愿对钱注略陈管见。《钱注杜诗》乃牧斋先生晚年苦心孤诣之作,实为清代杜诗注本之一座高峰。《钱注杜诗》以南宋吴若本为范本,钱在《注杜诗略例》作有“杜集之传于世者,惟吴若本最为近古,他本不及也。”吴若本之价值在于校语中忠实保存了南宋所见诸本异文,或为现存最接近杜集原貌之宋刊善本。钱氏不仅详列异文,更以其深厚史识,精考诗作涉及的唐代史事,尤于安史之乱前后宫廷秘辛、朝堂党争等发微抉隐。然钱氏身历鼎革,心存故国,故其“以史证诗”,亦有论者指出,或难尽属客观,间或杂入身世之感、家国之痛,此治钱学者不可不察。
 

            然钱氏并非视学识如私物,他诚挚扶持晚辈朱鹤龄完成《杜工部诗集辑注》并作序,还将积累多年的注杜稿本赠与朱氏参考。而当朱鹤龄的《辑注》率先刊行并广受赞誉后,钱氏却发现其与自己见解多有相悖,多年的考证成果似未得到体现。于是钱氏愤而重审稿件,增补缺漏终在晚年完成《钱注杜诗》刊刻。笔者认为钱朱以昔日挚友到学术“论敌”是在根本注杜理念上存有鸿沟,钱氏受“寻言以求意,因事以求志”之宋学义理影响深远,其坚信杜诗根性在于“论史”,每一句每一字后面皆可引证史料。而朱鹤龄则为清初考据名家,学风已由明季之空疏,转向朴学之谨严,可谓“实事求是”,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其注重证据、力求实证之治学门径,亦为乾嘉学派开启了先河。比如从《洗兵马》之注解分歧可窥见两者学风差异,《洗兵马》为杜公闻官军收复长安、洛阳后所作,诗中充满了对和平之渴望和对未来之期盼的七言古诗,钱氏逐句分析,认为诗中“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蒲萄酒”等句是暗讽肃宗依赖回纥兵力,赏赐无度,“鹤驾通宵凤辇备”则是讥讽肃宗急于迎还玄宗,实则是一种政治姿态。其观点便是整首诗之基调是对肃宗“以天下为己任”的野心和其政治手段的深刻批判。朱氏并未采纳钱的“刺肃宗”说。他认为《洗兵马》之主旨是“喜官军恢复两京,而思偃武修文”,是杜公在饱经战乱后对和平与秩序重建的真诚期盼。诗中所言皆为实录,情感真挚,并无钱氏所说的如此“微言大义”。钱朱之争,实则反映了由明代空疏之学,转向清代朴学之时代趋势。二人治学路径虽异,却也昭示了经典考证需融历史之洞察与文本之实证于一体,方为致学之坦途。《杜工部诗集辑注》与《钱注杜诗》无疑是清代注杜诗学的两大高峰,堪称有宋元明以来杜学之集大成者。两家之学,各成高峰,辉映后世,亦为乾嘉之殿军、晚清之承绪者,开辟了广阔门径。两座高峰亦成就第三座高峰,康熙进士仇兆鳌采钱朱两者之长,又纠正钱氏主观臆断和朱氏对诗意阐发不足之处,完成杜诗学权威著作《杜诗详注》。
 

 

          关于“以诗证史”笔者在《诗可以史?》一文中有详细阐述,诗者,文学也,既为文学,则必有想象与虚构之自由,可谓“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而何为“史”?笔者认为其有“历史之陈述”与“历史之立论”两个方面,“历史之陈述”旨在求真,不容文饰,诚如王夫之所言,“夫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而“历史之立论”则大有不同,尽可以文学为羽翼,以抒怀抱,以寄感慨。杜公文采横溢,而又身处动荡之大历史变迁的最前沿,这是杜诗有别与其他唐代诗人的特殊性,而这一特殊性才成就杜诗称为“诗史”之唯一性。同时笔者必须指出的,面对历代有如此多宏大的注杜名著,今人切不可忽视杜公的个人情怀,在杜公的履历中有嫌官小而不赴任,有嫌官场不合而弃之,虽野史记载杜公酒后对恩人严武口出不敬,然果真属实亦只是人之个性而已,正如笔者在《秋兴八首补注》一文关于第二首解注时提出的,杜公之“望京华”“故园心”首先因联想到诗人的故乡情怀,今人解读杜诗不能只局限于其思国思君,古人在年迈重病缠身之时,渴望叶落归根处当然是自己的故乡,这一强烈渴望是今人四海为家的理念所不能想象的,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名篇中,杜公由悲转喜即兴赋诗时真情流露:“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洛阳之于杜公,岂非最思归去之所?诚然,于杜公而言,家国一体,故园之思与京华之望往往融为一体,但惟有先理解其作为个体之深切渴望,方能更真切地体会其家国之痛的重量,避免解读时以今度古、穿凿附会。此亦笔者于撰注《秋兴八首》过程中,感受最深切之处。
 

           笔落至此,思绪复又回到本书缘起之处。叶嘉莹先生之讲授杜诗,常熔铸考据与体悟于一炉,既有史家之严谨,亦有诗家之深情。先生尝言,要持一颗“不死的人心”,去体贴千载之上诗人之心。鄙文于前段所谓尊重杜公之“个人情怀”,不敢言深有所得,然其滥觞亦在于斯。昔日钱、朱之争,或在“史”与“诗”的权重上各执一端,而叶先生毕生所为,正是要贯通考证之学与兴发之情,使诗歌中那份最鲜活、最坚韧的生命感发之力,得以传承不灭。重念先生于拙著动笔之初,忽闻仙逝,怅然久之。然此书之成,亦步亦趋,未尝不感念先生之光照。今全稿杀青,谨以此《补注》为一瓣心香,以报其引领之恩于万一。杜学无涯,私心所寄,亦不过为先生所期许之“后学”,添一二阶之石,备其采择而已。写毕,拟《忆秦娥   秋兴注罢寄怀》一首:
           青编叠,
           芸窗烛影勘秋月。
           勘秋月,
           砚池星坠,
           杜陵霜彻。

           注疏千载心魂接,
           沧溟一脉灯明灭。
           灯明灭,
           秦笺汉瓦,
           古今同谒。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