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俞频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秋兴八首补注》其五

(2025-08-16 03:46:38) 下一个

 


         其四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
         直北關山金鼓振,征西車馬羽書遲。
         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秋兴八首》第四首有承接前三篇写夔州和后四篇写长安的过渡性质。首联中“弈”字在《钱注杜诗》本中写成“奕”,此字之异,初看似无碍宏旨,然钱谦益作為一代大家,其注本中此字凡四见,皆作“奕”,恐非偶然笔误,遂引起笔者注意。《钱注杜诗》正文如下:
      “ 奕棋,左传,奕者举棋不定,不胜其偶。”
       “笺曰,长安似奕棋,言谋国者如奕棋之无定算。”

 

        子美此处典出《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曰: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笔者经查《左传》版本,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南宋刻《十三经注疏》均写作“弈”。《说文解字》释“弈”字从“廾”,篆体为两手之形,以示对弈之意。而“奕”本意为“大”,《诗经》“奕奕梁山”言山势高大,篆体写成“大”。两字在文献中是否存在通假关系?清代大学者段玉裁著《说文解字注》明确指出:弈,围棋也,奕,大也,二者不可混同。为探其源,笔者转而考察历代书法。经考证,自东晋二王到赵宋米芾,东坡等,在行草书中均将“廾”写成类似于“大”字形状,从运笔而言,“廾”部作直竖收笔,较之撇捺之形,不利于与后续笔画笔势连接。因此钱氏在手书《钱注杜诗》原稿时,很有可能将“弈”写成了像“奕”字,而在刻印校注时引起刻工误读。虽然此问题对解读杜诗意旨并无实质影响,但为求其真,亦为后学提供参考。

 

 
          首联“百年”在后世注家中存有争议,清代学者浦起龙著《读杜心解》曰:自高祖武德元年(618)至大历元年(766),凡百四十九年,举成数言“百年”。此说将“百年”解为唐朝开国武德元年至杜甫创作此诗时之约数。《钱注杜诗》观点为“不及百年,此其戎乎。” 意指自己一生未及百年,却饱经战乱。叶嘉莹先生提出“百年”  融合诗人个人生命历程与唐朝国运的双重悲剧。清代仇兆鳌著《杜诗详注》曰“百年,概指唐祚中兴以来。”所谓 “唐祚中兴”为唐肃宗于至德元年即756年在灵武即位,后试图重振唐王朝的历史阶段。安史之乱爆发即755年次年,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即位,打出“中兴大唐”之旗号组织平叛。757年肃宗虽收复两京,而藩镇割据加剧、宦官专权萌芽,代宗继位后吐蕃攻陷长安即763年,所谓“中兴”实为表象。仇氏此注暗指:从756年“中兴”开启至杜甫写此诗时即766年,短短十年间国势持续衰败,“百年”实为对短暂而失败的“中兴”时期的虚拟修辞。现代著名学者萧涤非先生和莫砺锋先生亦主张“百年”虚指这十多年来的沧桑。持此观点诸家,其立足点在于颔联所描写的历史事实。笔者个人认为,此诗首联颔联颈联共六句围绕朝政时局,若只是第二句含有诗人个人情感则与全篇的结构不甚协调。其次子美作此诗两年前恰在阆州写下名篇《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诗人晚年对盛世之反复追忆,为“百年”的内涵提供了情感基准。因此将“百年”解释为概括从开元盛世至藩镇割据的乱局这数十年间的兴衰之变,或许更贴近诗人之创作本意。它既解释了时间的跨度,亦点明“不胜悲”的情感来源。
 

         颔联“第宅”指贵族高官的住宅,《钱注杜诗》引《长安志》作解:“奉慈寺,本虢国夫人宅,其地本中书令马周宅。右相李林甫宅,本卫国公李靖宅,林甫死后,改为道士观。天宝中,京师堂寝,已极宏丽,而第宅未甚逾制。及安史二逆之后,大臣宿将,竞崇栋宇,人谓之木妖。”《钱注杜诗》的引文,寥寥数语,便揭示了时代的盛衰巨变。开元盛世,长安第宅的主人多为开国勋贵;安史之乱后,长安饱经战火尤其“吐蕃陷京师”事件,旧日格局荡然无存。随着宦官与藩镇势力的崛起,他们占据了昔日贵胄的府邸,标志着传统门第秩序的瓦解。“文武衣冠異昔時”此衣冠对比主要体现在玄宗朝与肃、代二宗时期官员构成之巨变上,玄宗后期采纳李林甫“以胡制胡”之策,大量任用蕃将统领边镇,埋下安史之乱祸根。此类蕃将多为非汉族将领。如身为粟特、突厥混血的安禄山,一人兼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并受封东平郡王。突厥人史思明官至范阳节度使,初随安禄山叛乱后降唐复叛。还有突骑施族的哥舒翰,高句丽族的高仙芝等,安史之乱后,肃宗,代宗倚重宦官掌兵权与枢密,开启宦官干政的时代,其代表人物有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等人,而由此引发后一百五十余年间宦官专权乃至废立皇帝的恶性循环。综上,子美以“新主”与“异时”两个精准的词眼,深刻描绘出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结构与政治生态的颠覆性变化,充满了对故国倾颓的沉痛悲哀。
 

           本诗颈联对应子美身处时代的两大边疆危机,这在历代注家中争议不大,“直北”《钱注杜诗》注有:谓陇右关辅间。安史叛乱暴露唐军虚弱,宦官专权导致边防调度失灵,代宗被迫借回纥兵平乱。广德元年即763年,吐蕃攻占长安,代宗出逃陕州。同年,回纥以“助唐平叛”为名南下劫掠州县,诗中“金鼓振”写鸣金击鼓的声势,突显北方关山战事紧急。“征西車馬羽書遲”写吐蕃由西线进攻,攻陷长安后焚掠十五日方退,此后连年寇边威胁陇右,河西。“羽书”是插羽毛的紧急军报,“遲”字存在版本争议,现行通用本多作“驰”,而《钱注杜诗》以“羽書遲”为正文,后标有“一作驰”,可见钱氏当时读过这两种版本,宋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清《全唐诗》均作“驰”,注“形容紧急”。叶嘉莹先生《杜甫秋兴八首集说》亦采用此版,认为其契合杜诗“沉郁顿挫”中“顿挫”的节奏张力。笔者认为两字在格律上不存在障碍,“驰”表“急”,“遲”表“迟达”更有“急”的暗喻,既然两者均有宋版为证,考证子美原作究竟为何字,便难以遽下定论,笔者以个人偏好选“遲”。
 

        “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在历代注书中解读非常丰富,这亦是杜诗博大之所在。《钱注杜诗》引《水经注》曰:“魚龍以秋日为夜,龙秋分而降,蟄寝于渊,故以秋日为夜。”另有解释为秦州鱼龙川,这是常出现在唐诗中地名。子美在作《秋兴八首》七年前,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携家西行至秦州,在此居留数月时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中有“水落鱼龙跃,山空鸟鼠秋。”而秦川与夔州两处,子美悲观情绪大致相仿,有借用之可能。“有所思”在汉乐府诗中作旧题,表达各种离思情绪。叶嘉莹先生将“有所思”解读为承接前三首夔州之景,开启后四首长安之思,融贯全篇,实乃高见。

             <   待    续  >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