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患者“移情”是怎么回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全球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过某种心理疾病。
近年来,心理咨询是一个很热门的行业。但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到底心理咨询本身是什么?以及人在什么时候需要去做心理咨询?做心理咨询有没有用?这些是人们走进心理咨询室前的普遍疑惑。
有人说,去界定心理咨询是什么是很困难的,因为它偏医学属性,但它属于哲学。如果从心理治疗奠定基础的理论角度去看,会发现心理咨询不仅是哲学,更是生活艺术,也是健康管理。心理疾病是由于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人而造成脑功能障碍,从而破坏了人脑功能的完整性和个体与外部环境的统一性所致。
在什么情况下心理咨询能够带来帮助?
简里里认为有几个小的指标可以借鉴:第一,我的生活受影响了;第二,我真的生病了,我被诊断为有一些身体上的疾病或是心理上的疾病;第三,我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我想做更多个人的探索,更多的成长,找心理咨询师,这些情况心理咨询是能带来帮助的。实际上,我们生病,大部分最初的原因,都是源于心理问题。
然而,心理咨询师是一个高危行业。这种高危并不仅限于在封闭空间里,面对一个心理可能极不稳定的来访者。还有就是心理咨询师将自己放置在可以被来访者影响的位置上,因此稍不注意就将滑入有失伦理的境地,比如来访者如果疯狂爱上咨询师,而咨询师也利用其专业角色,与来访者恋爱甚至剥削来访者,那将违反了咨询师的伦理守则,而这样的心理咨询师也将亲手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
这就是今天要谈的:移情与反移情(transference and counter-transference)。
美国心理咨询师协会颁布的伦理标准(ACA Code of Ethics)显示:心理师在与寻求专业服务者结束心理咨询或治疗关系后至少五年内,不得与该寻求专业服务者或其家庭成员发生任何形式的性或亲密关系。在中国,心理师伦理中规定的时长是3年。
把过去对重要人物的情感、冲动、态度、愿望、幻想等,不合时宜地移至到当前某个人物身上的现象,就是移情。几乎所有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中都逃不开移情现象,而移情的根源就在于个体生命早期一些重要关系模式的重现。
移情(transference),其实就是来访者将咨询师投射成自己的重要人物,把对重要人物的情感转移到咨询师身上的结果。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咨询师把对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属性转移到了来访者身上;通常来源于咨询师意识之外的无意识冲突、态度和动机,它是咨询师对来访者产生无意识期待和某些神经质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
1,移情
为什么咨询师如此容易成为被投射的对象呢?其实这与咨访关系的特殊性有很强的关系。一般来说,来访者一上来就对咨询师产生移情的并不多见,绝大多数的移情都发生在咨访关系比较深入以后,由于咨询师的深度倾听、共情让来访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赖与安全,这样的感觉也许曾经只发生在与父母的关系以及两性亲密关系中。所以来访者就很容易对咨询师产生移情,当然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
几乎一切需要长期治疗的案例都围绕着移情现象,而治疗的成败似乎从根本上取决于移情。因此心理学无法回避移情问题,而心理咨询师也无法期望来访者不产生移情或者移情会自然而然地解决。
对移情的治疗赋予了来访者难得的收回投射的机会,可以弥补他的损失,整合他的人格。如果不让它重现,那么很可能就失去了治疗的机会。由此可见,移情是心理咨询及治疗的一个重要“要素”。
但是有的咨询师又会陷入另一个极端,过分看重移情的作用,甚至刻意地去让移情发生,要求来访者必须发生移情。其实这也是不妥当的,因为移情这事就如同信任一样是无法索要的,它只有在出于自发时才富有价值。
2,反移情
反移情可有三种表现形式:咨询者对来访者的过分热情和关切;咨询者对来访者过分敌视和厌恶;咨询者对来访者一般的紧张情绪。在本质上,这些表现形式均表示了咨询者对来访者思想、行为的一定的自我防御。
反移情对咨询产生积极或是消极影响,主要取决于咨询者能否对自己的反移情保持妥当的处理。适当的、正常的情绪反应是精神分析中重要的治疗工具,咨询者投入感情,对来访者保持必要的兴趣,更容易进入来访者被压抑的内心世界。以感情理解来访者,可以使来访者产生共情的感受,从而得到自尊和勇气。
不当的反移情是被禁止的,会对心理咨询中带来阻碍,它影响了咨询人员对来访者的客观态度,使TA做出与其身份和作用不符的心理反应。它还使咨询人员丧失了TA对来访者应持的中立立场,从而增强了后者对心理咨询的自我防御。
其实,移情与反移情,不仅在心理咨询的行业中存在,在更加广泛的领域,比如按摩治疗师、医生、护士、运动教练、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等,都有这样的情形。因此,这些医学相关的专业人士,一定要把我一个“度”,才不会让医患关系走偏,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会毁了自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