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个人资料
kylel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上热下寒的中医调理与健康管理

(2020-07-19 08:17:25) 下一个

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参见厥阴病条。

别称

上热下寒

英文名称

heat in the upper and cold in the lower

常见症状

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

相关书籍

《灵枢·刺节真邪》

上热下寒,病证名。

①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参见厥阴病条。

②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浮。参见虚阳上浮条。

当一个人出现了口腔溃疡、口干口臭、牙龈出血、长痘痘等情况,第一反应是什么呢?

妙姐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上火”。

兵来将挡,既然上了火,那当然是想尽办法“下火”。

泡菊花茶、吃苦瓜、喝去火药、吃莲子心……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却仍不见效。

更为关键的是,这类“上火”人群越是用寒凉、苦涩的清热泻下之物“灭火”,虚寒的表现就越会加重。

哪怕是贪了两口水果、一杯冷饮,痛经、拉肚子等问题都会跟着找上门来。

如果你被这样的怪现象长期纠缠,那么就该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变成了传说中的“上热下寒”体质。

在中医眼中,到底什么是上热下寒?

所谓的上热下寒,当然还要分“上”、“下”两个部分来讨论:

上面是满满的火,具体表现为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容易上火、长痘痘,甚至有些人还会出现牙龈出血或是流鼻血等。

下面是一派的寒气,具体表现为手脚冰冷、尿频、腰膝酸冷、大便不成形,女性还会出现宫寒或是痛经。

现代人经常会出现上热下寒,中医认为出现上热下寒其实就是阳不归位,因为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黄帝内经》曾记载过上热下寒,“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那么,上热下寒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上热下寒,到底从何而来?

上热主要是因为阳气过盛,现代人长期动脑、动眼、动嘴,阳气就往上跑,而下寒是因为身体下部经常久坐或是长期保持一种姿势,导致血运不畅,从而出现寒凉。

中部的脾胃作为气机升降的枢纽,也会因为饮食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问题,过于寒凉的食物会伤害脾胃,过于热气的食物又容易导致上火。

那么,上热下寒该如何调?

要解决“上热下寒”这一问题,要遵循3步走的原则:

一要扶阳祛下焦的寒湿;

二要把阳气拉回到原来的位置,恢复身体的正常循环;

三是要减少或者避免上火。

在用药上,张仲景在他的《金匮要略》里面就提出了甘草泻心汤。对于“上”面的虚火,汤中的黄连、黄芩,可起到泻火的作用。

张元素在其所著《珍珠囊》中曾记载过黄连的功效“其用有六:泻心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止中部见血,六也。”

《本草图经》记载黄芩“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凡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

对于“下寒”症状,张仲景多从打通中焦、固住脾胃正气入手。汤中的炙甘草、干姜、大枣就可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

清代尤在泾在《伤寒贯珠集》中曾指出炙甘草“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

《别录》记载干姜“主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止唾血。”《本经》指出大枣能“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

除了用药,调理上热下寒还可从日常生活中“下功夫”

艾灸既有补阳功效,又有潜阳作用,是调理上热下寒最适合的方法。

艾灸能够驱除寒、湿、淤,也能消除中焦淤阻,补足中气,帮助脾升胃降等推动心肾相交的功效。

艾灸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打通中焦,把阳气引到胸腔,上火的症状会逐渐消散。

第二步引火归元,把火归于身体下部,这一步可以配合泡脚以及按摩脚底穴位。

与此同时,上热下寒还可以在平时的饮食上进行调理,食物对于调理身体也是有很好功效。

总而言之: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愉悦的心情等都是调理上热下寒的要点。

你可能会问,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现象吗?

一旦上热下寒,男性很可能会夜尿多,是肾阳虚的表现,气化功能不行;女性则宫寒,来月经的时候,经色紫暗夹血块、痛经,小腹局部有冷的感觉,冬天被子里睡觉的时候脚还是冷的。

为什么现代人“上热下寒”现象较多?

缺乏运动;反季节寒凉的蔬菜水果吃得太多;经常生气、思虑过度也会造成上热下寒的体质;天生肾阳不足;上热下寒最主要体现在这个寒,女人一生要经历的:经、带、胎、产,全部是在身体中下部。从青春期到绝经期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每月都得跟月经打交道,经期的各种不注意;还有生育后的女人,调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最容易造成的就是下元的亏虚。

从中医角度来总结就是:“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不藏”。本质是脾肾阳虚,阳浮于上,不能温煦下身。人体最好的状态就是阳气在下部,阴在上部,因为阴是液体,液体是从上而下灌溉全身的;阳气是火,火自下而上温全身。但上热下寒的你颠倒过来了,成了阳在上,阴在下。

该怎么缓解这种现象呢?

直接补阳的话,但是上热很容易显出来。用清热是浪费能源的,因为你清掉了上面的火,下面只会更虚。使用寒凉物质清火(寒性的物质会伤害脾胃),会进一步使得脾胃能力下降,中焦加重堵塞。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把上面的阳气拉回来,即引火归元。

艾灸补肾火能引火归元。补肾火就类似于增加下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部阳气抗衡的力量。肾阳充沛的情况下还可形成自身的引力优势,使上部的阳自动下沉、内蕴,为己所用,而成上阴下阳的泰卦,这就是引火归元。“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如果涌泉穴温暖,人体至阴部位得阳而充,阳气充足则引力增大,上部的阳被引就下而归源。所以艾灸涌泉常能让人产生满口甘津,这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的佳征。灸涌泉前可先灸中脘,关元,气海,让气往下走,再灸足三里、三阴交补脾经,将下面的阳气补足。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劳累、紧张、压力大时,我们不会上火生病,等闲下来的时候反而容易上火、感冒。其实上火是人体的一个自我保护性反应,是对前段时间身体透支的调节,让身体恢复的重要过程。发汗的话最好是慢跑或快走45分钟左右,运动到腿脚热乎乎的,全身微微出汗就达到目的了。如果大便不利,可以灸下天枢、大肠俞、脾俞以通便。温下焦除了艾灸外,可以睡前艾草煮水泡脚,泡到微微发汗为止。

健康管理:

上热下寒与心肾不交,心火上炎,肾水下移,心火不温煦下元,肾水不滋润上焦有关系。热症要分是头火、肺热、胃火、肠燥、肾热;寒症要分是肺寒、胃寒、肾寒等,不同的药物或食物疗效不同。

1,普通食疗:枸杞子鸡汤汤;花旗参麦冬茶;多吃含铁、蛋白质的食物,如木耳、大枣、乌鸡等;平日护肾要多吃韭菜、海参、人参、乌鸡等;辛辣和海鲜应该少吃;凉性食物少吃,或搭配温性平性食物;

2,营养素的选择与搭配:姜黄素、VB、钙镁、葡萄籽为主;

3,运动方式:慢走、自行车、跳绳、拉伸运动等;

4,泡脚、热水澡;

5,按摩:每天睡前自我按摩后腰,正对肚脐向双侧,各让出一寸位置(肾俞穴);肚脐向下用手量出四指的(关元穴);肚脐下量出二指的(气海穴);脚踝部向上量出四指三(阴交穴),各逆时针按摩二十分钟;用中指紧按住穴位、动作柔和、穴位需要感觉有渗透力、逆时针按摩二十分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