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在心理学中,动机与道德是研究的第一要素。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一个欲望满足后往往又会迅速地被另一个欲望所占领。人几乎总是在希望什么,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而人因需求所引发的行为都趋于成为整体人格的一种表现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安全感水平、他的自尊,他的精力、他的智力等各种情况。
人的行为动机应以善良为前提。这样的话题,很多人不屑一顾。在实际上,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功利性的,都是为了满足个体对快乐和利益的追求。现在人们移民比较多,有一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这一点。
移民宣誓:我誓死效忠XX,忠诚于XX。于是乎,人们开始探讨起来:假如你的移民国和宗主国之间爆发战争,你会效忠谁?忠诚于谁?
有人回答:当然是哪边对自己有利,就效忠谁、忠诚于谁。当然,也有人会说应该言行一致,不要出尔反尔;或者有人说,应该效忠宗主国、忠诚于宗主国,因为“移民只是卧底”之类的话。
其实,“假如你的移民国和宗主国之间爆发战争”,这样的命题是一个“动机与道德”的心态问题,而不是问题本身。正因为提问者首先就认定这个世界是不善的,是险恶的,战争是必然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心态和话题。如果提问者是一个理性理智的人,他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避免战争的发生,如何维持世界的稳定,如何建立一种和谐机制。
历史上的思想家对于道德动因问题尽管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总的来说又可以归结为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道义论和功利论。道义论者认为,道德行为主体之所以能够做出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与人之为人的精神价值和尊严相关;功利论者认为,道德行为主体之所以能够做出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与追求物质利益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有关。道义论和功利论虽然观点有别,但其理论前提都可以追溯到对于人性的理论预设,前者注意到人性的精神和价值维度,后者注意到人性的物质和功利维度。
理论学者认为:道德动机(moral motivation),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即为达到一定的道德目的而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驱力其基础是人的道德需要。在某种道德情境中,当出现能满足个体道德需要的客观事物时,这种客观事物就会推动人做出相应的行动,以达到一定的道德的目的。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对一的简单联系,而是具有多渠道的性质,同一种动机可能引起不同的行为方式,而同一种行为方式也可能由不同的动机所推动。具有不同的层次水平,一般是从具体、表面的动机逐步发展为抽象、本质的动机。其水平越高,概括性越强,在道德行为上可迁移的范围也越大。
我们回到问题的开始,动机与道德。卢梭认为,道德取决于动机,不取决于结果。动机是决定是否有道德的唯一的标准。那么卢梭为什么要强调动机呢?实质上,卢梭强调的动机是一种自律。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给自己定一个法则,然后依据这个法则去行动。它与他律不同,他律是外在强迫的。由此可见,自律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做一件事情,尽可能考虑周全,尽可能减小带来善良动机引发的负面结果,把负面结果放低。如果真的发生,便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解决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