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说:“对于人生来说,所谓的幸福,是意志达到目的的状况,而意志在追求目的时受到的压抑则是痛苦的。所以,人生的幸福是暂时的,痛苦是经常的。因为人的追求没有最后的目标,人的欲望永远无止境。”
由此可见:人类对欲望的无止境的追求,决定了人生的痛苦。一旦追求实现了又会如何?是否会带来永远的快乐?遗憾的是,人类从来都是向往得不到的东西,一个欲望得到暂时的满足,新的欲望紧接着又会产生。社会在发展,人的欲望也随之不断提高。如果没有追求又如何呢?就容易对人生产生厌倦,所以人总是在追求和厌倦间痛苦地徘徊着。这就是人类的悲观与乐观的交替心理。
在芸芸众生中,绝对的悲观者或是绝对的乐观者都只是少数,大部分人会随着环境的改变、阅历的丰富,在悲观和乐观之间不停地摇摆。虽说乐观的人相对要豁达一些,对社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只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若将人生比作河流,这河流中处处隐藏激流和暗礁,谁也无法预料明天等待着他的是什么,突如其来的重大挫折和打击往往会使人变得意志消沉,转而成为悲观主义者。所谓“半杯水理论”,是说世界上有两种人,当他们在观察半杯水时,一种人看到的是杯子里有一半是满的,而另一种人看到的则是杯子里有一半是空的。这就是乐观与悲观的区别。
没有悲观主义,你就在机会中看不到困难,整天生活在“真是乐死人”的状态中,做不到“居安思危”;而没有乐观主义,你就在困难中看不到希望,整天“悲观厌世”,这是很危险的。人类就是这样,一直在乐观中看到悲观的未来,在悲观中看到乐观的现实。有一种人生信条:不要太乐观,也不要太悲观。笔者认为是值得思考的。运用中庸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悲观时刻就中庸,乐观时刻就积极。实在是一种有创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