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盘点中国文化中的“和”
与世界上某些国家崇尚的“战争”和“武力”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历来主张“和”。从汉字结构来分析:左边一个“禾”,右边一个“口”。吃草的一向是比较温顺的。相比之下,吃肉的一向是比较野蛮的。当然,这只是字面解释。
那么,中国文化中的“和”,有哪些说法呢?
1,和为贵:《论语·学而第一》:“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和合:《墨子·尚同中》:“内之父子兄弟作怨讎,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
3,天地人和:《庄子》:“天地人和,礼之用,和为贵,王之道,斯之美。”
4,和睦:《左传·成公六年》:“上下和睦;周旋不逆。”
5,和谐:《诗·周南·关雎》:“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6,协和:《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7,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和美:《南史·齐随郡王子隆传》:“性和美,有文才。”
9,弘和:唐·柳宗元《送韩丰群公诗后序》:“敦朴而知变,弘和而守节,温淳重厚,与直道为伍。”
10,和颜悦色:《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邢昺疏:“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
11,和蔼:清·黄钧宰《金壶浪墨·陈在衡》:“陈在衡先生,和蔼有风趣。”
12,和善:《北史·恩幸传·和士开》:“吐根性和善,颇有计策。”
13,和气生财:鲁迅《彷徨·离婚》:“一个人总要和气些,‘和气生财’,对不对?”
14,平和:《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以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也。”
15,调和阴阳:《汉书·贡禹传》:“调和阴阳,陶冶万物,化正天下,易于决流抑队。”
16,和释:前蜀杜光庭《马师穆尚书土星醮词》:“和释冤仇,销平殃对。”
17,和解共生:星云大师:“虎豹山林,共生和解”,连动物都能和睦相处,何况人类呢?
18,中和:《中庸》第一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9,……
虽然罗列了这么多“和”,但“和”并非一味忍让,而是一种“平等”与“平衡”。有人说,“和”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就是要让老百姓服从于“政府”“朝廷”,是典型的“洗脑”。
错!错!错!
讲究“和”,不仅是儒家,还有道家、法家等等,诸子百家,无不讲“和”;“和”是一种爱,“和”是一种人性。只不过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一些“政府”“朝廷”利用了“和”的思想,尤其是利用人们对孔子的崇拜,来管理国家,压制民众。这种“管理”与“压制”,本身就不是“和”,更不是“平等”与“平衡”。
由此可见,在中华民族独有的处世观念中,其核心文化思想为一“和”字。经过5000多年的心心相传,已演变为一精神,升华为一种境界。在当今世界,“和”的核心价值,在于和平发展、平等相处、和解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