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我们在平时的交往中,形容一个人行为的好坏,常常会用“德行”两个字来衡量。说这个人的“德行”好,就是指这个人能够按照社会的常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而说这个人“德行”不好,则主要是指这个人缺乏道德修养,个人的素质不高,人际关系也较差。什么是“德”呢?古人云:“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内心的梳理、表现在外的行为的规矩。什么是“行”呢?古人又云:“行是走路。要步履平稳,举止端庄。所谓“行步如风”就是走路要如风吹云动般的清飘且稳重。”由此看来,德行是做人的根本,做人须先立德行,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每个人的“德行”是不同的。“人之初,性本无。”如果一个人从小不接受“善”的教育,就会随着种种不同环境的熏习,养成了坏“德行”,进而影响他的一生。从历史可以证明,好的学习环境足以教育人们成为贤圣之人。相对地,污浊的环境也会腐蚀人心,破坏人的本质,小者影响其一生与家庭,大者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国家安定。若因此而背离本善的心性,茫茫一生,如同废弃自己一般,甚是可惜!因此,加强“德行”修养是何等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德行”的修养呢?
首先,就必须善于学习。不论我们是处在什么样的时代,加强学习是提高“德行”修养的一条最佳途径。作为“德行”修养本身来讲,它既是一个非常深奥的哲学范畴,更是一个人终其一身恐怕都难以达到的目标。“德行”的目标虽然很高,但也不是说它就是绝对的、是我们达不到的。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德行”修养,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地动之间。有的恐怕也只是我们举手之劳的事情,问题的关键还是看我们所不所为,只要我们努力地去学习、去实践,踏踏实实地、一点一滴地、一件一件地去做,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尽心心力地去做了,就是朝着“德行”修养的目标前进了一大步。其次,要注重平时的锻炼。一个人不是生来就具备高雅的道德素质的,而是从后天的学习和锻炼中获得的。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以说,环境对人的影响有的时候是非常大的,一个生活在优美生活环境中的人,就会懂得如何爱护环境,珍惜环境。而一个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人,让他懂得如何珍惜和爱护环境,恐怕尚需一定的时间。第三,要注重平时的养成。一个人“德行”的好坏,不仅表现在他为人处世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对人生的态度上,表现在他对事业的追求与热爱上。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一点,就领悟了“德行”养成的真谛,也就达到了我们所追求“德行”修养的最高境界。
我们常说:保持善心、常存善念、常做善行,进而培育其诚意、正心、修身的大根大本。其实,这都是中国古代圣贤的“德行”修养思想。宗教教育是道德的教育,是提升人性向善的教育,但往往被忽视或排斥。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深入地了解,所以很容易人云亦云,产生了对宗教教育的严重误解。佛教教育就是教人要觉――觉而不迷,能清楚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知道人生的方向,了解生命的意义;要正――正而不邪,思想纯正、观念纯正、心地纯正、行为纯正;要净――净而不染,能明辨是非,不迷惑颠倒,能约束自己,不被染着。基督的精神就是“神爱世人”,就是不分族群,能相互包容、普爱世间一切人类。伊斯兰教的精神是“至仁、至慈、至恕、至睿”的,这些无疑都是人类优良品行的标志。宗教教育是多元文化教育,都倡导博爱与和平。而这博爱与和平是人类所必须,是维系人类安定的力量,是神圣的教育,更是“德行”的教育。
当感受到学习圣贤的经典,能够提升自身的修养,能够教好孩子,能够改善家庭环境,能够经营好事业,甚至能够改善社会风气时,我们内心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俗话说“独乐不如众乐”,于是我们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家长、老师、儿童举办“德行”教育培训班,希望把学习的喜悦传递出去!更希望每一位炎黄子孙,以及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沐浴在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智慧之中,都能走出一条幸福美满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