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鲁迅写过一篇文章《小杂感》,他在文中是这样来形容某些中国人的想象力的: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飞跃……
再举一个现代的例子。《让子弹飞》的开场中,有一段马拉列车的镜头。而这个镜头居然就被某些人成功地解读为“马列来了”!用现代的口吻来分析,这种想象力就是所谓的“过度解读”。
这些年来,“解读”一词用得很多,尤其在中国国务院发言人在评论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指责中,而且在海外的中文网站的时事政治版面中,也是屡见不鲜。有些人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天马行空地解读一番,谁都认为自己的解读独具创见,却不知自己已落入了解读的误区,即存在“过度解读”的问题。
所谓“过度解读”,就是偏离作者原来观点,或事实本身,或远离原意的一种“超级想象力”。想象力过度发达不是智慧的表现,相反,感情用事者常常如此。比如,最近中国南海争端比较多。每当军方有人出访或者讲话,或者有海军舰艇活动,一些军迷或媒体就大发评论,解读出了南海战事的目标、内容、步骤、时间表等等,十分吸引眼球。
就网络而言,这种“过度解读”,就是所谓的炒作,只不过是为了增加点击率而已。“过度解读”,其实不是表面的娱乐或炒作问题,而是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风气等问题,是浮躁的社会催生了“过度解读”。
在婚姻家庭内部,也会存在“过度解读”的问题。比如,老公出差在外,刚好遇到手机没电,老婆在家里打电话,结果是对方“不在服务区”。这时候,老婆就开始“过度解读”了――遇到旧情人?再比如,老婆有一次给自己妈妈买了点礼物,尽点孝心,但就这一次没有给婆婆买。这时候,婆婆就给儿子告状了,开始“过度解读”了――你的这个媳妇吃里爬外,就看我们家人好欺负。
笔者觉得,所谓“过度解读”,实际上就是总想搞点什么事情出来,让大家注意一下,自己出点风头。当然,另一方面,也就是消遣而已,我们大家也不必“过度解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