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最早的“帮助与爱心”教育,是小学阶段,从学习“草原英雄小姐妹”开始的。不过,现代人认为,“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行为是不值得的,因为人的生命应该高于动物的生命。小学阶段,学工学农学军,大家在学校里面,也没有什么“好人好事”可做的,但每天都要写日记,就得找一些“好人好事”来做,比如在校外,帮拖板车的工人推车;在校内,同学们故意把书本弄掉,然后,其他同学赶紧“帮忙”捡起来,算是有内容可以写了。中学阶段,第一次帮助他人,是老师统一宣布的,给一位家里被盗的同学捐粮票,具体多少也不记得了。每年的年终,要写自我鉴定,帮助他人,关心同学,这两条一定不能少。“三好学生”人人想当啊!
中学阶段,爱心教育只有“政治课”。那时的德育教育,就完全是老师说,我们听,没有教材,只有一个“学生守则”,而且与小学的“学生守则”大同小异。似乎到了90年代中期,中学才开始有“思想品德课”(简称“思品”)。而到了21世纪的当今,有的中学、大学则开设了《三字经》或《儒学》。有些什么内容,我就不知道了。
大学时期,四川竹林大片开花、枯死,大熊猫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全国发行的第一套副捐邮票,就是为了熊猫,我们当时都买了。生物系的同学们热情很高,纷纷捐款,绿原学社很快就把募捐到的款项邮寄到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基地。
唐山大地震后,家里捐献过衣物。但真正开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他人,还是参加工作之后。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地震、洪水、冰灾、雪灾、泥石流、龙卷风等等,几乎每个自然灾害之后,全国都会有捐款捐物的活动,具体不知道次数了。虽说都是居委会或单位统一组织的,但人们捐款捐物还是很积极的。最近一次的汶川大地震后,家里很多人都捐款了,当然,村里很多人都捐款了。
1989年10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倡导并组织实施了“希望工程”,主要是面向贫困地区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的。那时候,很多人都有捐款,尤其是第一批下海赚钱的经商人士。后来,还有“春苗计划”等等。
从小学到大学,包括研究生课程,没有一项课程提到过“慈善”,这个就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我第一次听到“慈善”这个词汇,估计是90年代。最近,中华慈善总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其获捐赠的70%都是来自国外和港台,国内富豪的捐赠15%还不到。这一方面也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另一方面,整个社会没有那种氛围。
在日本和加拿大生活期间,东京、名古屋、渥太华、多伦多等等,很多城市都会有中学生或大学生,站在路口,手里举着牌牌,呼吁人们给病童捐款。儿子已经连续捐款近一年了,都是他自己打工挣钱捐献。我本人没有很多能力,只能在网络中写写文章,抄抄文章,给大家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哲理,算是相互帮助的一种方式吧。
在国内,除了帮一些团体、组织或私人照相摄影之外,没有做过其它形式的义工。而在多伦多,每月一次在老人院的义工,给自己的生活增添了很多快乐,也可以接触到社会最基层的一面,可以更多地了解加拿大的当地文化,让自己更快地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