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个人资料
kylel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生活变迁(80): 假货、掺假

(2012-03-09 05:33:03) 下一个

 

 

在改革开放前,国内的假货或掺假并不多见。解放初期,有商人在大米中掺入白色的小石头。在70年代中后期,湖北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当时我们一家人每天晚上吃过晚饭之后,没有电视看,就要在一起摘大米里面的石头,准备第二天的米饭。

 

第一次亲自接触到假货,是80年代中期,我集邮高峰时期。那时候买进不少邮票,古今中外的,很多都是成套的。但后来对照邮票册才发现,其中一些是假货。到后来开始收集古董时,也有上当的(其中有一个李鸿章的墨宝)。其实,在假货市场,古董字画假货(赝品)是最多,也是最难鉴别的。

 

曾经看过一部电影,说是改革开放初期,有人把萝卜干当作人参卖。经过整个80年代,人们对于假货的识别能力也是越来越强,这些都归功于3·15“消费者权益日”。1983年,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决定将每年的315日作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每年到这一天,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组织都要组织大规模的活动,集中宣传消费者的权利;国内中小城市开展相对晚一些。中国有句俗话: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是,我感觉更多的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商品经济的扩大,一些不法商人做假也越来越“用心”,鱼目混珠。比如用红白萝卜干做香肠,用鸡肉串冒充羊肉串,用鲤鱼冒充鲫鱼,用铝制首饰冒充银制首饰,用茅台酒瓶子罐普通白酒,用自来水冒充矿泉水等等。

 

90年代开始,假货进入高科技水平。最大的假货,就是假人民币。到目前为止,我收集的假人民币有1元的硬币,还有5块、10块、20块、50块和100块的纸币,这个也都收集齐全了,难得啊!那时候,假货充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假烟假酒、假牛肉干,还有假文凭、假印章、假证件,更有假记者、假干部、假军人、假公司等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和虚荣,还有假住院、假死亡、假怀孕、假结婚、假脸蛋(美容)、假阔气、替身、假唱等等。就连网络中也有马甲!

 

说起掺假做假,有几个事件很特别。比如用头发丝做酱油、用硫磺熏白木耳、用双氧水泡的竹笋、用工业酒精做假酒等等。而在广告中的做假,则最富有高“文学文字”含量。比如“雕牌”是名牌,市面上有“周佳牌”;“茅台酒”,市面上有“茅合酒”;“白猫”,市面上有“日猫”;“伊卡璐”,市面上有“伊卡潞”;“飘柔”,市面上有“漂柔”;OLAY玉兰油,喔!不!是OKAY玉兰油!SK-Ⅱ,喔!不!是SK-D!“伊利奶”,市面上有“伊俐”、“伊和”、“伊列”;“康师傅”,市面上有“廉师傅”、“康帅傅”、“康帅博”、“庚师傅”。最近打官司的是“黑人牙膏”和“白人牙膏”,好像“白人牙膏”没有输哦。

 

假饰(包括假发、假首饰等)则不然。一方面多数都是学生使用,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而又爱好打扮。另一方面,则多数是爱美的女士,因为可以虚荣一下,也不会导致过份的修饰。再加上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即使假首饰被别人抢走偷走,也不值多少钱。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有钱人戴假首饰,没钱人戴真首饰。

 

在国内因为假货很多,所以顾客会经常返回商店要求退货或换货,或者至少要在购买时挑选很长时间,也还是不放心,一定要发票,以免买到假货、次品。在加拿大似乎没有这样的事情,交钱拿货,回家打开。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假”的产生、发展以及目的,都在于一个“利”字。假如没有个人利益、个人虚荣,真假还有意义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