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个人资料
kylel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各种四大名鱼

(2012-03-27 19:18:26) 下一个

 

 

中国“四大名鱼”

 

 

黄河鲤鱼、太湖银鱼、松江鲈鱼、长江鲥鱼。

 

黄河鲤鱼,以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而闻名全国,已列为中国四大名鱼之首。黄河鲤鱼体内含钙、磷营养素较多,刺少肉多,个大味美。具有和脾养肺、平肝补血之作用。常食鲤鱼对肝、眼、肾、脾等病有一定疗效,还是孕妇的高级保健食品,经济价值很高。

 

太湖银鱼,有四个品种:太湖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大银鱼和雷氏银鱼。产量以大银鱼和太湖短吻银鱼为高。太湖银鱼春季在太湖边芦苇和水草茎上产卵,产期主要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时也是捕捞银鱼的汛期。东山有“五月枇杷黄,太湖银鱼肥”之说。

 

松江鲈鱼,并非仅限于松江所产。据记载,以前我国沿海广泛分布,但松江府的最为有名,被乾隆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是招待贵宾的佳肴,1972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来到上海,周恩来总理亲批的菜单里,有松江四鳃鲈鱼;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上海,少了份口福,因为无法找到这种鱼。

 

长江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南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这是宋诗人苏东坡描写鲥鱼的诗篇。鲥鱼产于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最佳美,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鲥鱼形象秀而扁,鳞白如银,肉中多细刺,唇边多米点。性物娇,惜鳞,离水即死。农历五月初鲥鱼即能上市,上市持续时间仅20天左右,因而愈加名贵。鲥鱼肉厚味道鲜美,宜清蒸。

 

 

长江“四大名鱼”

 

 

    鲥鱼、河豚、刀鱼、鮰鱼。

 

鲥鱼,列为长江四大名鱼之首。鲥鱼体呈长椭圆形,较侧扁,一般体长2540厘米。为洄游性鱼类,入江河产卵时鱼群集中,形成捕捞旺季。主要产地在长江流域,以下游镇江、南京产量较多。产季为45月份;芜湖、安庆等地水域产季为56月份;鄱阳湖产季为6月份。烹饪方法有两种:加酒清蒸;或加清酱涝糟(即酒酿)油煎。鲥鱼一定要全鱼烹,决不能切块。因鲥鱼鱼鳞富含脂肪,且鱼鳞蒸后即化,吃起来香鲜可口,所以蒸鲥鱼一定不能去鳞。

 

河豚,巨毒,然为鱼中最贵,传其鲜为鱼中之首,入汤、清蒸、红烧均佳,据闻其汤色雪白,其香极郁。现江苏南通有人工养殖,半斤左右,加工费为120元。小则便宜,只能做汤。以上可在南通吃到。现野生河豚极少。

 

刀鱼,烹饪方法两种:一谓清蒸,加蜜酒酿与清酱,如今之豉汁蒸;一谓以快刀刮鱼片,抽其刺,再用火腿汤、鸡汤、笋汤煨,鲜妙绝伦,如江团之腻,但比江团鲜。清明前吃刀鱼,清明后不能食,因为刀鱼的刺太多,多如牛毛,清明前刺软,即使不能尽除,也不至卡喉,清明后的刀鱼刺清理较难。

 

鮰鱼,洄游于长江与吴松口以及崇明岛附近,季节性很强,春夏间最肥美,嘴有两长须,俗称鮰老鼠,鱼皮有弹性且多胶质,红烧最佳,其色泽红润油光,鱼块裹着一层薄而匀的卤汁,汤汁不用勾芡,鱼本身胶质已有黏性,所谓自来芡,鱼表皮肥糯滋润,肉质软嫩无刺,酱味鲜咸之中有甜味,是上海本帮菜的传统本色。鮰鱼应是这四种鱼中味一的少骨鱼,可能似上游的鲶鱼。

 

 

长江“四大家鱼”

 

 

青、草、鲢、鳙。

 

4种鱼是我国著名的经济鱼类,也是优良的养殖品种,被称为“四大家鱼”。长江是四大家鱼主要的栖息繁殖地,长江干流及湘江、汉江和赣江等支流,都有其产卵场分布。每年5月至8月,水温升到18℃以上时,每逢发生涨水,家鱼便集中在产卵场繁殖。在“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尚未突破和普及前,淡水养殖所需的苗种仍依赖天然捕捞。

 

青鱼(Blakcarp),鲤形目、鲤科的脊椎动物。别名:鲭、青鲩、乌青、螺蛳青、螺丝青、黑鲩、乌鲩、黑鲭、乌鲭、铜青、青棒、五侯青等。青鱼体较大,长筒形,尾部稍侧扁。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平原地区。多栖息在水体的中下层,一般不游至水面。食性比较单纯,以软体动物螺、蚬为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中的幼鱼喜食粮食饲料,至体长15厘米后咽齿压碎功能增强,食性出现转变。青鱼习性不活泼,通常栖息在水的中下层,食物以螺蛳、蚌、蚬、蛤等为主,亦捕食虾和昆虫幼虫。,在鱼苗阶段,则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青鱼生长迅速,个体较大,成鱼最大的最大个体可达70千克。中国历来将青鱼与鲢、鳙和草鱼等混养,成为中国池塘养鱼的主要方式。

 

草鱼(Grass carp),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俗称:鲩、油鲩、草鲩、白鲩、草鱼、草根(东北)、混子、黑青鱼等。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在干流或湖泊的深水处越冬。生殖季节亲鱼有溯游习性。体略呈圆筒形,头部稍平扁,尾部侧扁;口呈弧形,无须;上颌略长于下颌;体呈浅茶黄色,背部青灰,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带灰黄,其他各鳍浅灰色。已移殖到亚、欧、美、非各洲的许多国家。

 

鲢鱼(Chubsilver carp),亦称查布鱼。属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鲢属。俗称:鲢子,白鲢。英文名:Silver carp , Silver loweye carp。体侧扁,头较大,但远不及鳙。口阔,端位,下颌稍向上斜。胸鳍末端仅伸至腹鳍起点或稍后。体银白,各鳍灰白色。鲢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在我国各大水系,随处可见。此鱼生长快,从2龄到3龄,体重可由1公斤增至4公斤,最大个体可达40公斤。天然产量很高。同时,鲢的食物为浮游植物,因而成为饲养鱼类的上等鱼品。

 

鳙鱼(Bighead),俗称:花鲢,胖头鱼,黑鲢,黄鲢,松鱼,鰫鱼,大头鱼。属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英文名:BigheadBighead carp。此鱼鱼头大而肥,肉质雪白细嫩,是鱼头火锅的首选。产地、产期与鲢鱼相同。生活在淡水中,长1米余。鳙鱼体侧扁,头极肥大。体侧上半部灰黑色,腹部灰白,两侧杂有许多浅黄色及黑色的不规则小斑点。鳙喜欢生活于静水的中上层,动作较迟缓,不喜跳跃。以浮游动物为主食,亦食一些藻类。性成熟年龄为45龄,亲鱼于57月在江河水温为2027℃时于急流有泡漩水的江段繁殖;幼鱼一般到沿江的湖泊和附属水体中肥育,到性成熟时期至江中繁殖,以后又回到湖泊食物丰富的地方肥育。冬季多栖息于河床和较深的岩坑中越冬。

 

            

西江(珠江主干流)“四大名鱼”

 

 

鲈、嘉、鳜、魽。

 

鲈鱼,即日本真鲈(Japanese seabassJapanese sea perchBlack spotfed bass),俗名花鲈、七星鲈、花寨、板鲈、鲈板。其鲈鱼生活在浅海河口,适盐广,幼苗在22‰左右盐度的海水中孵出,再溯河而上到咸淡水交汇的河口生活,并可进入淡水水域觅食生长,但成鱼多数在咸淡水中栖息。鱼苗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以蝦类为主食,成鱼则以鱼类为主食。性成熟的亲鱼一般是3冬龄体长达600毫米左右的个体。生殖季节于秋末,产卵场在河口半咸淡水区。

 

嘉鱼,即卷口鱼(Ptychidio jordani)属鲤形目,鲤科,野鲮亚科,卷口鱼属。俗称:老鼠鱼,鼠头鱼。英文名:Ratmouth barbel。卷口鱼属于定居性鱼类,喜欢生活于河床宽阔、流速大、江中多深潭、水质清澈的石底深水河段以及通泉水的石洞中;以淡水壳菜和蚬科类为主要食物,也吃一些淡水海绵、藻类及有机碎屑、水生昆虫、水蚯蚓等。每年49月份为其繁殖季节,大批产卵在6月和9月。产卵场所多分布在其生活、栖息的水域中,产卵处水流急湍、深潭众多;卵多粘附于石头、沙砾等物的间隙中,不易见到。

 

珠江大眼鳜,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眼较大。上颌骨仅伸达眼后缘之前的下方。体侧有许多垂直黑条纹及不规则的棕黑色斑。奇鳍上具黑色斑点并连成带状。分布于我国海河(现海河已灭绝)、黄河下游、长江流域、钱塘江、珠江。生活习性与鳜相仿。更喜栖息于江河、湖泊的流水环境。主要以鱼类、虾类、昆虫类和植物碎屑等为食。其食物类群的季节变化明显,但没有出现停止摄食的时期,大眼鳜在春季的摄食强度最大。

 

斑鳠(Mystus guttatus),俗称:魽鱼、芝麻魽、白须魽、梅花鲶、西江魽。英文名:Spotted longbarbel catfish。属鲇形目、鲿科、鳠属。分布于珠江、元江、九龙江、韩江、钱塘江等水系和南亚地区的湄公河流域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内陆河流,是性情较为温和的大型肉食性经济鱼类。全身无鳞,肉质细嫩,味美,营养价值高,享有“淡水之王”的美誉。斑鳠的食谱较广,摄取的食物包括甲壳类、昆虫类、鱼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轮虫、原生动物、藻类、菜叶及水生植物等,是以摄食水生无脊椎动物为主,兼食其他一些动植物性食物的底层温和肉食性鱼类。

 

 

太湖四珍

 

 

银鱼、白虾、鲚鱼、太湖蟹。

 

银鱼,是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产于长江口的体形略长,俗称“面丈鱼”、“面条鱼”。太湖银鱼,历史悠久,据《太湖备考》记载,吴越春秋时期,太湖盛世产银鱼。宋人有“春后银鱼霜下鲈”的名句,将银鱼与鲈鱼并列为鱼中珍品。清康熙年间,银鱼被列为贡品,与白虾、梅鲚并称为“太湖三宝”。太湖银鱼有四个品种:太湖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大银鱼和雷氏银鱼。产量以大银鱼和太湖短吻银鱼为高。太湖银鱼春季在太湖边芦苇和水草茎上产卵,产期主要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时也是捕捞银鱼的汛期。东山有“王月枇杷黄,太湖银鱼肥”之说。银鱼营养丰富,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鳞无刺,无骨无肠,无腥,含多种营养成分。冰鲜银鱼大部分出口,远销海外,人称“鱼参”。经过曝晒制成的银鱼干,色、香、味、形经久不变。

 

  太湖白虾,又名秀丽长臂虾,俗称“水晶虾”,生长在太湖开阔折水域中。据《太湖备考》记载“太湖白虾甲天下,熟时色仍洁白,大抵江湖出者大而白,溪河出者小而色青……。”白虾通体透明,晶莹如玉,略显综色斑纹,头有须,胸有爪,两眼突出,尾成叉形,大多生长在水草繁茂、风平浪静的开阔浅滩。虾以植物碎片、有机残渣和弱小无脊椎浮游生物为主要食饵,生长期一般为一年左右。白虾没有专门汛期,五到七月是白虾的产卵期,也是捕捞旺季,此时的虾腹中虾籽饱满,渔民称“蚕子虾”。这个时候的虾肉特别鲜美,虾籽充足,虾脑充实。太湖白虾营养价值极其丰富,肉嫩味美,壳薄新鲜,做成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太湖白虾加盐煮熟晒干,可制成虾干,去皮即成虾米,大的称“湖开”,小的称“湖米”。

 

    太湖的梅鲚,又称鲚鱼。东山常见为梅鲚和刀鲚,头大,尾入而尖,体形侧扁似竹刀,骨嫩鳞细,银光闪闪,肉质肥嫩,一般长六至十二厘米,隔年的刀鲚可长达三十厘米左右。《万历野获编记载》:“从明朝洪武年起,太祖命每年岁贡梅鲚万斤。”故又称“贡鱼”。梅鲚生长在浮游生物丰富的开阔水域。每年春季,梅鲚鱼开始产卵,夏季见子鱼,初秋可长到六厘米左右,形状似凤尾鱼。每年太湖梅鲚生长其间,太湖“封湖”禁捕,到八月中旬开湖,全湖捕船云集,统一起捕,蔚为壮观。八月到十月的三个月是围捕梅鲚旺季。梅鲚鱼体形虽小,力道很足,游速很快,渔民要用七道篷的大船拖网追捕。故渔民有“梅鲚头上七道篷”之说。如果再追不及,篷与篷间再加风袋,增加船速,超过鱼速,达到追捕目的。一对渔船,昼夜捕捉,多时能捕鱼一至二吨,收入可观。梅鲚鱼不仅细嫩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元素,被视为席上珍品。梅鲚大部分晒成梅鲚干或制成罐头食品公司,远销海内外。

 

    太湖蟹,是我国有名的淡水蟹之一。肉质鲜嫩,味美,黄多脂肥,历来被誉为蟹中之珍品。“九月团脐十月尖”就是说,九月要吃雌蟹(寒露以后),十月要选雄蟹(立冬左右),这时,他们的营养价值成分极为丰富。 太湖蟹有生殖回游的特性,在江海交界处繁殖,淡水中生长育肥,太湖蟹体形大,青背白肚,黄毛金钩,完全可与阳澄湖大闸蟹媲美。太湖蟹一般净重200250克左右,肉质细腻,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核黄素、硫胺素等。 药用价值甚高,能散淤血,舒筋接骨,解毒,蟹爪还有催产下胎之功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