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5)
2011 (364)
2012 (478)
2013 (771)
2014 (821)
2015 (202)
2016 (192)
2017 (90)
2018 (89)
2022 (291)
公共食堂,似乎是中国特色,属于社会主义大家庭,人民公社,集体食堂。与之相应的,就是食堂的饭菜票,饭票与菜票的颜色不一样:饭票一般有1两、2两、半斤、1斤;菜票一般有1角、2角、5角、1元、2元等等。最初的饭菜票是工厂自己用油印机印刷的,盖上财务室(科)的红章(母亲在财务室工作时,我经常帮忙盖章),这个是一次性的;后来就买纸质的(有工厂专门做这个),再后来就有塑料的了。这些就可以回收再用,节约资源。后来发现,很多人在背面写广告。
小学之前,很多时候都在父母亲所在的工厂食堂吃饭。那时候,外面街上没有早餐店和餐馆,工厂食堂有稀饭、馒头、花卷、包子(分肉包子和菜包子)、发糕、面条等等。中午和下午的菜有:苦瓜、冬瓜、南瓜、鸡蛋炒丝瓜、青椒炒肉、海带骨头汤、滑藕片、豆豉扣肉、清炒豆角、香干肉丝、粉蒸肉、粉蒸排骨等等,这些印象很深(似乎没有什么鱼)。尤其是青椒炒肉和粉蒸排骨,是著名的“厂菜”。父母亲几乎每天上夜班(加班加点干社会主义),晚上10、11点钟回家,就会带两碗肉丝面,我和姐姐一人一碗。
小学时期,早餐和午餐,都在当时小学所属的工厂食堂吃饭(那所小学是工厂开办的,后来归属教育局了)。因为家住郊区,早上天还没有亮的时候,就得走路去学校;在工厂食堂吃过早点(我们叫过早)后,才去学校上课。买早点和中午的饭菜,都是姐姐的事情,我当时很胆小。但不记得具体吃的什么菜了。
小学有一段时期,搬家到市区,早点就在街上买了。但中午时间短,父母亲不回家做饭,姐姐一大早就把一个小脸盆的米淘洗好了,放上水,拿到对面一个工厂食堂去蒸(工厂有对外加工业务,一次收费5毛钱)。中午我们放学回家,就先到食堂拿饭,家里有前一天晚上做好的菜,就可以吃饭了。
初中高中时期,一直在父亲所在的工厂食堂吃饭(父亲当时换了一个工作单位)。那时候工厂食堂的饭菜很不错,因为工厂效益好,产品大量出口,职工福利也好。父亲下班后,经常在食堂买有肉或鱼的菜回家,作为我们的晚餐。记得的有:红烧鱼、粉蒸肉、粉蒸排骨、红烧猪肠、红烧猪蹄、红烧鸡块等等。
那时候,我每天晚上都上晚自习,从初中到高中都是,就是为了考大学。奇怪的是,那时候,工厂的工人也是每天都有加班(夜班),工厂的机器似乎是24小时工作,工人也就分两班,有的还分3班。父亲当时也是干部,每周要值夜班,我经常在下晚自习后去工厂食堂吃夜宵(也叫“宵夜”),通常都是肉丝面,总觉得就是好吃。但那时候学习辛苦啊,怎么吃,就是很瘦。
中山大学的学生食堂有好几个,但我们住校园中区,就只去最近的那个学生食堂,就在外语学院北面、中心线东侧。早餐的品种,多少时候都是前一天没有吃完的剩饭熬的粥,有时候也有鱼头粥、皮蛋瘦肉粥;还有油条(比湖北的油条小)、油饼、肉包、馒头、花卷(长条的,而湖北老家的花卷是圆形的)等等,另外还有一个窗口是买咸菜的,具体就不记得了。中午和下午的饭菜,就比较难吃了,尤其是米饭,多数时候都是夹生的,甚至有时候还会有焦糊的味道。一些当地品种的蔬菜,皮厚、纤维很多(比如空心菜,广州叫竹叶菜;还有广州的丝瓜等等),有的很“老”,有的根本不削皮,吃一半丢一半的事情,时有发生。比较好吃的菜,就是油炸鱼、清蒸鱼、叉烧肉、汽水肉、蒸鸡蛋、烧排骨、烧鸡块等等。叉烧肉算是“校菜”了,几乎每天都有,味道也还可以。食堂外侧是打开水的地方,有好几个水龙头(开水瓶的塞子会经常丢失,总是有人拿别人的),还有一排洗碗的凉水龙头(当然,倒掉的饭菜总是到处有)。
买饭菜排队,是比较混乱的,经常会挤进挤出;有的同学在前面,后面的同学就一个一个把碗递到前面买,然后再一个一个传出来,而中间排队的同学只能“干瞪眼”。因为这个食堂主要是生物系和外语系的学生,后来两系的学生会就组织干部联合值勤,情况有些好转。
大一时的饭菜票,都是发放的餐券,一人一份,吃不饱不管。后来开始买饭菜票了,而且开始一段时间,还有限制,不可以一次买很多(班干部和辅导员还会统计);后来就放开了,自己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在南京学习期间,也是买饭菜票的。与大多数学校一样,饭菜是分开买的。因为成年人比较多,几乎没有插队的现象;食堂的伙食(包括早餐)也比一般的大学好很多,而品种也就是南方特色,没有什么新花样。有一个小故事,第一学期肉包子很大,第二学期肉包子变小了,但价格不变。后来同学们“起义”了,书记解决问题,肉包子又回到原来的大小了。
武汉大学的食堂,我在《重返校园 挥霍青春》中已经讲过了。唯一的不同,就是没有饭菜票了,而是使用饭卡,自己充值(我每次都是一次100元)。开始一段时间,饭卡的使用金额还有限制,似乎是每天不可超过20元或多少,因为担心有人偷盗别人的饭卡“疯狂买菜”。后来就取消限制了,不知道原因。
国内的大学里面,吃饭的桌子和凳子都差不多是一个模式:6-8人一个桌子,当然,也有4个和10个的,按照具体方位的大小来定。早期的桌子和凳子都是木制的,架子是金属的;而90年代中期以后的桌子和凳子就改成塑料的了,架子仍旧是金属的。
参加工作后,所在的单位也有职工食堂。虽说是为单身职工办的,但很多有家的职工也买饭菜,估计是上班忙,加班,回家懒得做。结婚以后,我也经常在食堂买菜,但都是买鱼火锅或鸡火锅,后来街上的餐馆生意好了,味道也好了,就不再去单位的食堂买饭菜了。多数时候,职工食堂都是搞全所“会议餐”,或者陪上级领导喝酒的地方。
在日本生活期间,名古屋大学(なごやだいがく)也有公共食堂(しょくどう)。这个食堂是对外开放的,老师、学生以及外来人员都可以来吃。每天中午11点开门,然后就排队(排队处有卖饮料和香烟的自动售货机,日语是“自動販売機”);在食堂的入口处拿一个长方形的塑料盘子,就可以跟着队伍往前移动,随手自己选择喜欢的各种食品。多数时候都是日式的米饭、面条,有时候也有中式的、西式的、中东的。而其它的菜点有:日式豆腐、日式烧鱼、各种青菜、猪肉、牛肉、鸡肉等等,做法很奇怪,但味道还可以。肉饼与西餐里面汉堡肉饼差不多;日式烧鱼很不错,我几乎天天吃(就是不知道名字);球白菜切成细丝,生吃。最后“一站”就是付费,现金。吃一顿饭要花400日元-800日元,比较划算(公交车票是200日元一次)。
食堂里面的桌子上,除了筷子,还有各种调料:食盐、日式酱油、日式醋(酢)、日式辣酱、日式香油等等。尤其是日式酱油和日式醋(酢),与中国的味道很不一样,里面添加了很多别的佐料。吃完之后,要把自己使用过的各种盘子、碟子和碗筷送到出口处的一个架子上,有人专门收进去,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洗碗机。
多伦多大学的公共食堂叫cafeteria或cafe,最近的就是医学院大楼2层的cafeteria以及药学院大楼1层的cafeteria。除了几种类型的匹萨、汉堡、墨西哥卷外,还有各种Muffin和Timbits,还有中式的炒饭、各种面条、春卷,还有炒意大利面、炒蔬菜、中东面食,烤鸡块、薯条,各式套餐(combo),各种沙拉,各式寿司(Sushi)等等,另外,在排队付款的地方,有一排(约10台)冷柜,里面是各种饮料和矿泉水。
付款(现金、刷卡等均可)后,就可以在外面的餐厅吃了。多伦多大学的餐桌和椅子,与名古屋大学一样,都是分体的,自由组合,根据在一起的朋友多少来定。但医学院大楼的cafeteria旁边还有一个Starbuck;而药学院大楼的cafeteria旁边也有一个咖啡厅,很多人喜欢。
----可怜天下父母心,爹妈把自己嘴里的省下来给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