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个人资料
kylel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生活变迁(47):看电影

(2012-01-18 14:26:40) 下一个


最早看电影,都是露天电影。所谓“露天电影”,就是在一个操场中架起2跟柱子,中间悬挂白色的幕布,大家都是自带凳子。在夏季,还要带上清凉油(还没有花露水),有时候甚至带上西瓜、香瓜等等,还有湿淋淋的洗脸毛巾(擦汗或擦手);也有很多人站着看,小孩子可以坐在大人肩上(我就是那样的,父亲就是高山一座)。如果去晚了,就只能看反面。有时候看到很多人是左撇子就觉得奇怪,原来已经看得入神了,忘记是反面。遇到下雨,如果提前有通知,还得带雨伞;如果没有通知,那就赶紧跑回家,第二天或后来的晴天一定会接着放映。

 

后来中学时期,在市中心也有一个露天电影院(在现在的屈原故居“江渎宫”),大家就不用站着看电影了,而是有一排排的水泥凳子。当时没有空调,这露天电影院就成了夏季时市民纳凉度夏的一个好地方。但一定要记得带清凉油,蚊子特多。那时候也没有瓶装矿泉水,但可以出去,在大门口买冰棒(5分)和汽水(两角左右)。

 

那时的露天电影院很多。原来居住在郊区,江汉石油学院和附近的一个军工厂都有播放,只是在同一时间播映不同的影片;电影消息也传播很快,好像有喇叭广播,但主要还是依靠人们相互传播。一般来说都是周末有,有时候节日期间也有。而在夏季,人们没有地方乘凉,几乎每天都会有电影。

 

那时候的电影,开头都会有“加影”。所谓“加影”就是在正式播放电影之前,增加的一个短电影,一般都是毛主席接见或会见什么人,或者毛主席视察什么地方,或者祖国各地的大好形式、工农业生产、部队和民兵训练等等。只要毛主席一出来,全体都要热烈鼓掌!

 

有时候也有科普片。记忆最深的一部科教片是《宇宙》,这对我影响很大,以致于后来的(5年)中学阶段,把自己的业余时间全部放在了天文学方面,还订了《天文爱好者》的期刊,在父母亲所在的工厂图书馆借阅了几十本书籍,写下了很厚很厚的一本读书笔记(现在回忆起来,应该有大学课本那么大,字典那么厚);高中时期,还自己独立制作过一部(120倍)天文望远镜,观看月球环形山;自学了当时觉得很难的天体力学和光谱学。报考大学时,开始也是想去航空航天学院,但限于视力问题(眼镜275度),担心不会被录取,只好放弃了。

 

80年代,在广州上大学。当时学校还没有专门放电影的电影院,在东区宿舍区的一个运动场附近,就有一个露天电影播放点。每个周末(指周六晚上)都会有电影,似乎我只看过一次,因为我当时居住中区,觉得太远,懒得去看。大二时,学校的新礼堂落成,可以看电影了,周末都会去看。尤其是在大学毕业时的最后几个星期,都是晚上的连场电影。

 

第一次看室内的电影,是在老家的人民电影院。母亲当时是工厂的电影联络员。电影院有什么最新的电影,马上就会通知各个单位的电影联络员,母亲就给书记(当时没有厂长,“厂长”似乎是80年代中期的产物)打报告,要求看电影,还要说明这个电影很重要。然后,母亲就去拿电影票,再按照各个车间和科室的人数分发。除了分甲座、乙座、丙座之外,还有上下楼。我们一家看电影,经常会把楼层弄错,结果到处找人;电影开始了,黑黢黢的,看不清牌号,就问电影院里面拿手电筒的服务员。座位号是中间1号,边上一般是30几号,这样就很麻烦,总得有人坐边座啊!一般来讲,大家都是轮换座边座;不过,中间都是给有小孩的家长。

 

电影联络员有一个“特权”,就是免费看电影。有一个红色的本本,要看电影时,直接拿本本到售票窗口,给售票员看看,就可以拿到当时的电影票,而且可以自己选择座位。这样的电影,我看过好几年。那时候,一张电影票是1角;最贵的电影票,一张也要2角。而普通工人的工资是每月30元左右。

 

学生时代,学校组织看电影,每个同学好像要交5分或是1角(记不清了);毕业班的同学是不能看的,即使是教育局要求看,但班主任有权力拒绝给同学们看,因为考试最大。看完电影,也不是万事大吉,还得写《感想》,似乎是受到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教育。那时候,班上的女生写得真是不错,语文成绩普遍比男生好,字也写得漂亮,本子也干净,没有墨坨坨,也没有天窗(那时候没有涂改液,或者涂改纸,或者刀片,就直接用笔涂涂。如果用橡皮擦,可能会把本子擦破一个洞)。

 

电影院外面,一侧是售票处,另一侧是最新的电影介绍(现在叫广告),很吸引人。坐在电影院里面,那就很吵闹了,直到开映。在这之前,银幕上会出现一个“禁烟”的标志。在开映之后,如果外面有人找,在银幕一侧的墙壁上,会出现被找人的名字,那个人就出去,肯定是家里有急事。放映大厅的入口有两个门,出口有4个门(左右的中间和前面各2个),叫着“太平门”(可以联想到太平间?!尤其是繁体字,很恐怖!)。出去的外面有男女厕所(那时候没有卫生间、洗手间,或盥洗室的概念)。

 

后来,电影院就多了,似乎有3个。在电影院丢东西,是经常的事儿。最常丢的东西是帽子、围巾、手套,还有雨伞、茶壶、书包什么的,也有丢衣服、背心、毛衣的。电影院大厅的外面,有一个“失物招领处”,如果下次还记得丢了什么,也许可以找回来。

 

广州的电影院很奇怪,1号的座位在边上,从左到右依次排列;而湖北的电影院,是1号在中间,一边是单号,一边是双号。在广州第一次带女友看电影,买1号和3号,觉得应该是中间了吧!结果,就是边上,而且,哼!中间还隔一个!女友很不高兴,只好换座位。下次记住了!

 

参加工作后,“电影院”改名“影都”了,而且大厅的小吃(比如瓜子、话梅、口香糖、雪糕、冰激凌、可乐等等)也多了,可以带进影都里面,一边看一边吃。看完电影,地上就是一塌糊涂,管理员就是清洁员了。不过,这些人也经常捡东西,儿子就丢过一个“快译通”,没有人承认捡到。

 

环幕电影和球幕电影都是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比较流行的。第一次看环幕电影,好像是动物世界;而第一次看球幕电影,是在北京天文馆。80年代中期,国内出现了立体电影,观众进入电影院,需要戴眼镜。现在国内外的天文馆里,一直都还是有球幕电影(科普类),而环幕电影似乎一般只是为儿童服务的。最新的大片《阿凡达》是3D的立体电影,但还是少啊。

 

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电视产业的不断发展,再加上电脑的普及,看电影的越来越少,电影院入不敷出。结果是,一个整体的电影院就被“瓜分”了――分成多个独立的小型放映厅。中间还是保留一个比较大的集体放映厅,左右两侧就变成情侣间了;并且提供一个双人沙发(Love seat),隔离小间,看电影时,干什么别人也不知道。很吸引顾客啊。

 

后来就很少在电影院看电影了,几乎所有电影都可以在网络上看。除非是好莱坞大片,或者场面很宏大的那种电影,才去电影院看一次。现在的电影院,依旧火热,那还是情侣们的天下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kylelo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megchen的评论:

welcome
megchen 回复 悄悄话
hmmmm, a Chinese version screenplay of Cinema Paradiso.

Thanks for sharing...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