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个人资料
kylel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中国的阴暗面离我们有多近?(十一):问题的思考

(2011-11-21 06:31:06) 下一个

当今中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说是阴暗面,从表面上看就是政府的问题。这一点不假!但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要推翻中国政府。虽然中国政府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够好,但却是现阶段、这个时代最好的政府;世界上不可能有另外一个政府可以代替中国政府,当然,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是美国、北约、日本、俄国和印度联合起来,也不一定就是中国的对手,虽然这个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想推翻中国政府,想都不要想。

 

那么,静下心来,仔细回味一下前面探讨的10个阴暗面,归根结蒂只有一个:中国的问题在于“文化断裂”。

 

从文化上讲,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是“中国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从文字上理解,中国后面的三个古国,都不存在了,因为现代这3个国家都是崭新的、被分解的(殖民)国家,唯有中国是一直存在的,虽然在地域上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回归”,但中国的文化却是一直延续的。

 

但为什么又谈到中国的“文化断裂”呢?原因就在于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受到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入侵,尤其是来自西方的“资本主义”(及其商品经济)和“共产主义”(及其文化大革命)等的巨大影响,使得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等文化被逐渐抛弃。我们讲“中华文化一直延续”,是说汉字、京剧、武术、书法、国画、中医、烹饪等等一直存在;我们讲中国的“文化断裂”,是说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等文化被抛弃。当中西方不同文化在一起交织和汇聚,最终取胜的文化必定是国际化的文化。然而,因为中国经济的落后,中华文化就一直没有成为国际化的文化,虽然孔子学院有些眉目。

 

我们说“文化断裂”,并不是说这些文化消失了,不存在了,而是两方面:一方面,领导阶层和精英阶层在制定法律、政策、制度的时候,更多思维方式是从外来文化的角度,而不是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更多考虑的是与国际法规接轨,而不是与本国民众的利益接轨。又因为领导阶层和精英阶层(作为人)具有一定的自保性和自私性,使得“与国际法规接轨”又不完全,对自己或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有利的,就与国际法规接轨;不利的,就按照“既定方针”办。这两种文化的“结合”或“融合”,就造就了“文化断裂”。另一方面,“文化断裂”对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思想的影响,这可能会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不安全定,文革期间的“红卫兵”以及当代的“网络红卫兵”就是这样的群体。

 

最突出的一个反面例子就是日本。日本也与国际接轨,并且要比中国早百来年(19世纪末的明治维新)。日本在保护本国文化、保护本国民众利益方面是十分独特和有效的。所以,日本不存在“文化断裂”,相反,日本在发扬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似乎比中国做得更好。

 

也有人并不赞同上述观点,他们认为中国的问题在于中国文化本身,认为正是中国文化的落后,才是导致中国落后,以及当今中国诸多问题(或阴暗面)的关键。所以,一心就想要消灭中国文化、抛弃中国文化。这个观点是幼稚的。中国文化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汉字、京剧、武术、书法、国画、中医、烹饪等等,也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等,中国文化更重要的精髓是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变革的责任、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持守、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对未知世界的求解、对信息文化手段的运用、对智慧和知识的尊重等等。这部分中国文化精髓,实际上是存在于广大民众中间,并得以流传至今的。如果没有这些,中国是不可能有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而且中国一直在进步,无人可以否认,即使中国现在仍然比较落后,仍然还存在中国官僚文化和封建文化的残余。

 

然而,近几十年来,正由于中国存在“文化断裂”,在加上中国官僚文化和封建文化残余的推波助燃,使得很多中国人在中国感觉的是不快乐、不幸福的生活,更多地感受到中国的阴暗面,尤其是在海外的中国人通过国内外生活的对比,有着更深的这种感受。有些人甚至这样推论:假如中国不存在“文化断裂”,当今中国将会比现在更加进步、更加繁荣。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种假设,或许中国本就应当这样发展,因为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只是力不从心而已;中国一直在进步,只是需要时间而已。也许一切假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看“风景”的心情。

 

对于生活在上述中国“10大阴暗面”的广大百姓来讲,生存才是硬道理,“鱼有鱼路,虾有虾路”。生活再不如意,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运用国家法律和公共舆论的双重手段,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生活总会有阳光,尤其是在风雨之后!

(本系列结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kylelong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原鸣子的评论:

谢谢鼓励
原鸣子 回复 悄悄话 很好的文章。
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