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个人资料
kylel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如何看待父母陪读

(2011-07-06 05:21:30) 下一个


东西方人或东西方社会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差异,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孩子的独立性培养方面。

虽然东西方人对待子女教育的个人行为各有不同,但却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西方社会的保障机制、安全机制、教育体系、经济模式等等的连贯性,使得西方人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采取开放式、指导式。甚至在子女18岁以后,绝大多数家庭都会将子女“赶出”家门,让子女在社会上独立。这是与西方社会的整个大环境相关的。

相比之下,东方(尤其是中国)社会的保障机制、安全机制、教育体系、经济模式等等的不连贯性、突变性,人们处于一种动荡、浮噪的社会之中,使得中国人对于子女的教育方式采取家长式、温室式。这种“关爱”是一种“中国特色”。甚至在子女18岁以后,很多家庭还出现“肯老一族”,子女的社会独立性相当差。这就是中国社会的大环境所决定的。

近年来,子女上大学(甚至高中)以后,一些中国家长会放弃原来的工作,无论多么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而去陪子女读书。国内读书的有,国外读书的也有。除了上述的社会因素之外,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子女的性格问题,比如一些子女性格比较内向,不能适应变化太大的环境等等。但如果消除了这两个因素,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对于陪读的家长,有的人认为不值得。笔者认为,一种行为是否值得,要看其动机和结果。如果动机和结果是好的,这种行为就是值得的;如果动机和结果是不好的,或者不如所愿,当然是不值得(但如果认识到了,也还来得及修正)。但问题是在陪读当初,很难预测行为结果的好坏,心理因素就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家长可以预测自己放弃原来的工作之后,仍然可以通过某种途径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或者用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获得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是值得尝试的。这就要看当事人的远见、自信心、价值观和期望值了,因人而异,不可强求。

其次,对于子女,有的人认为不利于子女成长。这种思想是一种现代中国人吸取西方人观点而形成的思想。他们认为现代中国已经与世界接轨,尤其是生活与工作在西方,更应当培养西方的生活与工作的理念。笔者认为,子女成长受到家庭影响的成份很大,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可能还是决定性因素,但在一个有良好教育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子女,他们不仅可以很快适应中国这个浮噪、多变、动荡的社会,也可以很快适应西方社会,因为他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生活的基本“准则”和“原则”,而不是依靠自己去独创或独闯。知识和经验也就是一种积累和传承。至于子女何时能够拥有自己的“新思维”和“新理念”,这要看父母是如何培养和指导子女的,这还是个“良好的家庭教育”问题。总之,大多数人是希望子女早日成才、早日独立的。这种观点值得赞赏。

那么,什么叫“良好的家庭教育”呢?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一些人认为东西方人的教育观念和生活理念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同。笔者在文章开始也分析了东西方这两个社会的差异。而实际上,东西方人在对待子女的教育观念和生活理念上,大多数、或者大方向还是一致的,只是我们没有认识到而已。比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绩优异、出人头地、才华出众、孝敬长辈、成家立业、挣钱养家等等,东西方人的观点还是一致的,并没有多少差异。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这些基本元素,当然,还可能包括建立思维模式、规划知识结构、培养价值观等等。一旦子女建立了这样的观念,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这些理念,子女的独立性是相对较强的。如果没有,将会导致子女的独立性较差,也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陪读是很有可能的,当然,也存在一些子女敢于独创世界的例子。在西方社会,这种情况也会存在。

一些人认为西方人对待子女是不管不问,子女对待长辈是不理不睬等等,其实,这些并非西方社会的主流,相反,这些问题在中国也一样存在。但有一点可以推测,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子女,独立性是相对较强的。

最后,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子女有父母在身边,子女在生活上可能会减轻很多压力,可以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学习、娱乐、交友等方面,但与此相关的可能就是父母对于子女的个人行为干涉太多。这类问题还是出在家长身上。在一个家庭中,子女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事情,都是家长从小培养的。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如果是一种积极向上、亲情至上、团结和睦、仁慈博爱、尊重他人等等心态,那么,子女也会有一种积极进取、乐观处事、宽厚仁爱、回报社会、待人礼貌等等心态。因为子女的模仿力、可塑性极强,父母生活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时刻影响着孩子,子女的言行举止真实地反映父母教育子女的态度。

在大学阶段,子女正处于叛逆期。如果有父母在身边,子女会觉得家长干涉自由太多。这种关系不是一种较好的局面,需要调整。

在父母是否需要得到子女的回报方面,要依每位家长和每个子女的价值观不同而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且回报多少、何时回报、何种方式等等,都是无法规定或预测的。有的家长说,我的子女,我抚养长大,就一定得回报我。这无形中就给予子女很大的压力。笔者是不赞同的。笔者认为,父母不应当明确要求子女给予回报。如果父母在晚年生活遇到困难,子女回报是可以得到认可的,父母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子女却不是必须提供的。也许,这就是东西方社会的差异造成的。因为在西方社会,人人只需要回报社会,而社会则对整体公民负责。相比之下,中国社会没有对整体公民负责的机制和体制(或者说机制和体制不完善),就需要子女给予回报。当然,这一切过程和结论,都是基于中产以下的阶层而言,而对于中产以上的阶层,并不存在回报问题。如果有,那就是情感上的回报,而不是金钱;或者金钱只是象征意义。

另外,消除代沟,笔者觉得是家长的责任!由于社会经验和知识结构问题,子女并没有认识到代沟的严重性,即使认识到了,也很难找到解决办法。因为子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多新的信息需要去处理,他们无法找到比较好的方式来解决代沟,也没有足够的经验。而这些新的信息对于家长来说却不是,家长由于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结构,可能会比较容易解决代沟。解决代沟的关键问题,在于家长需要有与时俱进、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其次就是家长的宽容、仁慈、理解。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根本对立的矛盾,有的只是主观上的相互对立的感性思维。放下、宽容、乐观、积极、博爱、随缘,世界其实很美好!

总之,是否陪读,有多少经济损失,失去了多少朋友聚会,少吃了多少家乡菜,个人的职业前途如何等等一切,其实都不重要。生活最重要的,是家庭观念的延续、博爱仁慈的传承、个人价值观的体现、人生目标的达成,这才能体现“子女是我们自己生命的延续”的精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