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圣经》的早期文稿文字
《圣经·旧约》大部分是用古希伯来语写的。这种语言不同于密西拿希伯来语和现代希伯来语。密西拿希伯来语(即拉比希伯来语)是公元以后的希伯来语,是犹太拉比们所恢复和创制,用来撰写学术著作的语言,现在作为以色列国的官言语言。《圣经·旧约》有一些部分是用亚兰文(比如《但以理书》用亚兰文写的)。
“希伯来语”一词最早出现在次经《便西拉智训》的前言中,(写于公元前132年)。公元一世纪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弗斯和以后拉比的著作中均使用过这个词。在过去几百年时间里,发现了许多希伯来语,迦南语和其他语言的文稿,其内容解释了《圣经·旧约》的许多段落,阐明了许多希伯来语的词义,使人能更好地理解《圣经·旧约》文字的语法。
路加(Luke,65 A.D.,早期教会创立人之一)在徒21:40,26:14中所说的“希伯来语”是指亚兰语(阿拉主语),不是希伯来语。亚兰语是《圣经·新约》时代通用的语言。但《圣经·新约》则是用希腊文和少许拉丁文写的。
2,纸草与皮卷
《圣经》最初被书写在羊皮或小牛皮上,也被书写在芦苇制成的纸上,这种芦苇又叫纸草,由叙利亚的白泊港(Byblos)出口。纸莎草(Cyperus papyrus),英文名为Bulrush或Paper reed,又称纸草、埃及莎草、埃及纸。Papyrus一词,实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它指一种水生植物,是“草”。众所周知,这种植物古代盛产于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属于莎草科、莎草属。非洲、巴勒斯坦等地也见生长。Papyru源于希腊文,但古希腊人早先称纸草为byblos或biblos,得名于腓尼基沿海城市Byblos(今黎巴嫩境内),表明纸草可能经这里传入希腊世界。后来,亚里士多德的及门弟子泰奥弗拉图斯最早称之为papyros,据说来自埃及语,有“属于法老的”之意,暗示纸草的商业生产由埃及法老一手垄断。中译名中的“蒲草”、“芦苇”、“荻”,是以中国固有之物对比舶来品,为佛典翻译中所谓“格义”之法的余音。另一方面,它又指以这种植物的木髓制成的书写材料,是“纸”。谈书写材料的“纸草”,始终离不开“书”这个概念,希腊文的“书”字也是biblos。
《圣经》的英文叫“bible”,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为什么叫bible呢?这个也许就是源自希腊文biblos(书)。不过,更权威的解释是:b-i-b-l-e 其实就是“basic information before leave earth”,即“离开地球前的基础信息”。地球,实在是初级的;天堂,才是高级的。
A.D.4世纪以前,地中海世界的大多数书和所有官方记录采用卷的形式。一卷纸草通常由二十张纸草粘合而成,大抵不出6-8米。约从B.C. 500年起,纸草卷作为书写希腊文学的载体,开始出现在阿提卡的陶瓶画上;而现存最早的此类纸草卷的实物出自B.C. 4世纪后半叶。
希腊文“Byblos”中文意为“书”字,此字即由此港口之名而来。英文的“纸”字(Paper)也源于希腊字“纸草”(Papyrus)。中国古代最早发明的古纸是B.C. 2世纪,世称“灞桥纸”。而最早的《旧约》文稿写于B.C. 1400;直至751 A.D.,中国的造纸术才传到阿拉伯。此外,有些经文则保存在瓦片、石碑、蜡板等上面。抄写的工具有芦苇、羽毛、金属笔等。墨水是由木炭、腊和水制成的。
“皮卷”指的是《圣经·旧约》。古代以色列人把他们的圣经写在羊皮纸上,所以,后人就把古代以色列人的圣经称为“羊皮卷(the scrolls)”或“皮卷”。
3,《圣经》的口传律法
拉比(Rabb):希伯来文读作rabbi,拉比原意为师傅或教师,即口传律法的教师。指精通熟习摩西律法的法利赛派律法师,在犹太社会里取得了领导的地位,被犹太群众尊称为“拉比”,2-6世纪曾作为口传律法汇编者的称呼,在社会上是受尊敬的宗教知识分子,是太教负责执行教规、律法并主持宗教仪式的人。他们教导犹太人学习律法、遵行律法外,还对律法进行诠释、评注。公元70年这一时期的犹太教被称为拉比犹太教。犹太教公会在这一时期内属于罗马政权辖管下的犹太人最高的立法与司法机关。公会的首领由罗马授权的有名望的拉比担任。后在犹太教社团中,指受过正规宗教教育,熟习《圣经》和口传律法而担任犹太教会众精神领袖或宗教导师的人。
自耶路撒冷圣殿被毁后,拉比遵循法利赛派著作精神,根据口传律法经典及评注文献观点,逐步演绎一整套敬神作人的准则。以此规范的犹太教亦称拉比犹太教。拉比在犹太教各派内的职责是主持礼拜,参加婚礼、受诫礼、丧礼、割礼等;讲解教义,劝导信徒,督察青少年宗教教育;出席律法裁判庭,审理私人身分法案件。现代拉比还参与社会和慈善工作。以色列设有拉比院,有两位大拉比,分别代表西班牙系和德系。
4,《圣经·新约》的原文批判
在《圣经·新约》写成时(65 A.D.-90 A.D.),印刷术还没有发明(最早的印刷术是中国战国时期,B.C. 475-B.C. 221。但645 A.D.,印刷术传到日本;751 A.D.,印刷术才传到阿拉伯),所以《圣经·新约》二十七部书的原文文字是借着许多的手抄本保存下来的,这些手抄本今天分别由各有名的图书馆收藏着。因此,这些手抄本都不是作者亲自写,很多可能与原文有不同。
传到我们手里的手抄本彼此并不一致,而且它们之间差异的数目十分庞大;有些差异只涉及文法、词汇或语气的次序,而有些差异却影响到整个段落的意义。但是,只要澄清差异的来源,就能找到相当可靠的圣经原文了。其实,要发现这些差异的来源并不是很难的事。正如前面提到过的新约的文字是经过很多世纪一再抄录下来的,抄写的人各有不同的天赋与技能;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幸免抄错的厄运。因为失误的可能性实在太大,太普遍了,结果是任何一部手抄本,任何怎么样小心翼翼地抄写,总是没有办法与它的模型完全一样。此外,有些抄写的人满怀好心地在模型上动手脚,因为他们认为有些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或者自认为有一些说法欠缺神学上的确定性而自己加以修改。这么一来,他们又在原文上加上了新的差异,这些差异,通常是错上加错。最后,在礼仪中,有些常用的段落在不知不觉中,加以礼仪性的美化,或者是为了口头朗诵的流畅而加以协调,这样差异就越来越多的。到了印刷本发明的时候,新约圣经的文字已经充满了各种不同的读法,这就是印刷术发明以前,有那么多手抄本,而手抄本彼此之间,又有那么多差异的原因了。
在圣经学里,有一门学科叫原本批判。原本批判的目标是:采用这许多不同的手抄本资料,重新建立起新约圣经原文;并且使这些新约原文在可能的范围内,最接近原始的《圣经·新约》的文字。
5,《圣经》的形成
《圣经》是亚伯拉罕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各宗教)的宗教经典,由旧约与新约组成,旧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是耶稣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
《圣经》的经卷是由旧约三十九卷和新约二十七卷组合而成。考古学证明,旧约完成於耶稣诞生前数百年至千年,例如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完成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新约则完成于公元一世纪末,所以新、旧约的写作历时1500年左右。
圣经中的各卷书均是独立写成,写成后即在各犹太会堂及基督教堂传读。到了公元前250年左右,犹太大祭司以利沙从犹太十二支派中各选出六位译经长老,聚集在亚历山大城,将希伯来文旧约译成当时流行的希腊文,这就是著名的七十士译本。到公元70年,当圣城耶路撒冷将被摧毁之际,犹太人召开了高级会议,正式确立旧约正典三十九卷书。而在公元382年及公元397年的两次著名会议上,则确立了新约正典二十七卷书的地位。
圣经是由三十余位作者,经过一千六百年之久所写成的。作者有君王如大卫,有政治家如但以理,有祭司如以斯拉,有哲士如摩西,有法学家如保罗,也有牧羊人如阿摩斯,又有税吏马太,也有渔夫彼得、约翰,还有医生路加,申言者以赛亚、耶利米等类人物。而这些作者的地位、学问、性情、见解、风俗、习惯,则迥然不同。他们写作的地点更是各在异处。有的写于戎马战时,有的完成于太平盛世;有的写于喜乐的高潮,有的则写于悲恸、失望的低谷之中。圣经各卷书都是独立写成的,写成后即在各犹太会堂或基督徒聚会中传读。圣经的作者们并不知道这些书卷日后会被汇编成册,形成新旧约正典。奇妙的是,当人们把这六十六卷书编在一起时,这些跨越六十代人写成的、风格迥异的作品却是那样的和谐,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6,《圣经》的版权与译本
现代版本《圣经》的各个译本,都是源自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圣经》原文直译而成。圣经的译本之多,在世界翻译史上堪称世界历史之最,根本无法统计至今到底有多少种译本。据联合圣经公会资料,至1986年为止,圣经仅翻译的不同的文字或方言就有1829种之多(一说2000种)。
先看看英文版的译本: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 (©1984)、New Living Translation (©2007)、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2001)、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1995)、International Standard Version (©2008)、GOD'S WORD® Translation (©1995)、King James Bible、American King James Version、American Standard Version、Bible in Basic English、Douay-Rheims Bible、Darby Bible Translation、English Revised Version、Webster's Bible Translation、Weymouth New Testament、World English Bible、Young's Literal Translation等等。
《圣经》的中文译本,最早的大概出现于唐代贞观年间。现在学者一般认为《圣经》汉译史从1807年(嘉庆十二年)起。此后,又有多种中译本出现,如“代表译本”(1852)、“裨治译本”(1862)、“胡德迈译本”(1866)、“高德译本”(1868)等等,都用文言文翻译;“浅文译本”(一种比较浅近的文言译本),则有“杨格非译本”(1885)、“包白译本”(1889)、“施约瑟译本”(1902)等等;“白话译本”则有“麦都思—施敦力译本”(1857)、“北京语译本”(1866)、“施杨译本”(1889);还有“方言译本”,如“客家话译本”(1886)、“福州语译本”(1891)、“广州语译本”(1894)、“宁波语译本”(1901)、“厦门语译本”(1902)、“上海话译本”(1908)、“苏州话译本”(1908)、“兴化语译本”(1912)。
中国近代《圣经》翻译的最高成就当推“五四”前夕出版的“国语和合译本”。1919年2月,“国语和合译本”的《新旧约全书》出版,很快传遍南北各省,销量远胜其他译本,逐渐成为中国教会唯一采用的《圣经》中译本。此后,又不断出现中国人自己的译本,如“王宣忱译本”、“朱宝惠译本”、“肖铁笛译本”、“吕振中译本”等等。1980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在上海影印出版“国语和合译本”,1982年又与中国基督教协会联合重版。1989年,又以简体横排再版。所谓“南京本”也就是这种本子的翻印本。
其它版本还有:马士曼译本、马礼逊译本、郭实腊译本、委办译本、裨治文译本、高德译本、杨格非译本、包约翰、白汉理译本、施约瑟浅文理译本、和合本圣经(或称国语和合本、官话和合本)、吕振中译本、现代中文译本、圣经新译本、天主教思高本、牧灵圣经、新世界译本、圣经恢复本、胡德迈新约译本、怜为仁新约译本、湛约翰-沙伯新约译本、南京官话译本、北京官话译本、王宣忱新约译本、朱宝惠译本、吴经熊的《新约全集》及《圣咏集》、国语新旧约译本、徐汇修院的《新译福音》、狄守仁的《简易圣经读本》、《萧铁笛新约译本》、《当代圣经》、《新汉语译本》、《中文标准译本》等以及中国各大方言译本。
译本众多的历史原因不外乎是由于语言(比如古英语、现代英语、文言文、繁体中文、现代简体中文等等),此外,译本原文可能来自不同版本(比如古希伯来语、希腊语或阿拉伯语等等)。而哲学原因则是翻译者从自己的哲学角度出发,理解之后的翻译可能不同。翻译包括的内容远不止是将词翻译过来。任何一种翻译从根本上说都是将《圣经》表达的意思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同时,译员将古文章翻译成英语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目前基本上有三种翻译哲学:形式等同法、力度等同法和意译法。
天主教的《圣经》有些不同。天主教称《圣经》为《思高圣经》,因为现代中文版本的天主教《圣经》,是从拉丁文翻译过来的,圣经翻译学会要给团体起个名字,就叫思高。原因如下:(1)圣经学界有个人,生在苏格兰,小时候父母移民德国,他在那里读书,毕业后在欧洲神哲学院讲圣经,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很多圣经学习的观点,若干年后称成为教会当信的道理,他自己也成为圣人。他在大学时圣经讲的很好。别人问他名字时,他就说叫“思高”,因为他生活在苏格兰(Scotland),取谐音。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名字,列品的时候,教会尊重他的意愿,叫“董思高”;(2)猜想:Jerome bible应该是必备的。因为翻译的时候渴望思高圣人成为他们的主保,能够把圣经更好地翻译成中文。从名字就能够看出来他们多么谦卑。所以今天我们在诠释圣经的时候要用本民族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3)思高圣经协会受命于梵蒂冈协会委托而做。
虽然网络中有很多免费阅读和免费下载的各国文字的《圣经》,而且各地教徒教会也会免费发放各种文字的《圣经》,但《圣经》本身还是有版权的。一般来讲,《圣经》的古希伯来语、希腊语或阿拉伯语版本是第一版权拥有者,其它语言翻译者必须从“第一版权拥有者”购买版权,包括翻译、印刷、出版等,并可能成为“第二版权拥有者”。比如很多中译本就是翻译自英文版的《圣经》,但也要购买版权,然后才可以翻译、印刷、出版。
比较权威的版本是:鲁道夫·基特尔的《圣经希伯来语文本》(1951-1955年版)、1977年出版的《希伯来语圣经斯图加特文本》,以及死海古卷和许多早期译本。《希腊语经卷》,主要的底本是1881年出版、由韦斯科特和霍特合编的希腊语文本。另外,也有其它著名文本和多种语言的早期译本。
如果说买卖版权获取的利润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圣经》,或者为了传播福音,笔者还是比较赞同的。其中是否存在有一些版权利润是为了纯利润,为了私利,就很难说了。另外,《圣经》的研究学者、学生以及教徒在学习引用《圣经》教义时,并不需要付费。道理很简单,原文作者也没有得到稿费。所谓的版权费用,可能只是用于材料、印刷和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