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客

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个人资料
kylelo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影响人们思维模式的因素是什么?

(2011-01-23 17:00:21) 下一个

人是思维的主体,是通过思维活动与动物界区别开来的。思维模式(或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模式具非物质性物质性,而这种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的交相影响,即无生有,有生无,就能够构成思维模式演进发展的矛盾运动。虽然思维模式是不可操作的,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着影响。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我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并且对于不同事物都可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思维模式,但大多数都是属于低级的思维模式,因而我们大多数人成为凡人。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对于同样一个事物,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结论。

而对于接受过专业思维培训的人来讲,他们就可能运用某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某一个事物去套用分析;或者是对于不同的事物,可以从几个不同角度、运用几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去套用分析,从而获得十分接近真实的结论;甚至对于同一事物,他们也可能采取几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或分析问题,从而获得真相。新东方的英语培训,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

1生存环境与思维模式

    思维是智慧的体现,现代人具有很多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但在原始社会,最初的思维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可以做如下推测:一个原始部落要生存,食物和水源是第一需要。这时,原始部落的思维模式是一致的。随着人口的增长,周围的动物捕杀光了,周围的植物也摘采光了,人们为了活下去,不得不进行迁移。可是往哪里迁移呢?有人提出往森林迁,有人提出往海边迁,有人提出往山上迁,有人提出往平原迁等等。在众人意见纷纭的情况下,这个部落怎样做出最后的决定呢?这时,人们的思维模式就决定了他们的行动。

经常在森林打猎的人,喜欢森林,自然就觉得往森林迁是值得尝试的;经常在海边捕鱼的人,喜欢大海,那就往海边迁;经常在山上摘野果的人,喜欢山上的空气,往山上迁就是最佳选择;经常在平原种植的人,就爱这片土地,那就留在平原。这样一来,几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模式;早期具有相同思维模式的原始部落,就分解成几个具有不同思维模式的部落了。早期人类的思维,表现为一种直观的、浑沌性的整体思维,这一时期包括了整个前逻辑思维(亦称原始思维)和前逻辑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漫长的历史发展。由此可见,人类早期的思维模式,是由生存环境来决定的。

2,语言文化与思维模式

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图象、影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色色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

思维模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汉字属于象形文字,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善长于形象思维。而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抽象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由此可见,语言文字,是影响人们思维模式的主要因素。

当然,我们不否认,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具有不同的特点。语言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语言之中,在语言表达中显而易见,因而是外在的;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形象之中,在语言表达中则不那么显著,因而是潜在的。而且,由汉字对称的辩证思维与字母非对称的逻辑思维形成的不同思维模式,也是造成东西方思维模式差别的根源。

    思维模式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思维模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语言、科技、美学、文学、艺术、医学、宗教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外交、军事、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价值观,有着各自系统连贯的思维模式,这种差异是不同民族、不同群体间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人们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因此,一个人后天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以及所获得的文化内涵,都是影响其思维模式的因素。

    思维模式本身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任一因素的相对稳定或重大变化,都会对整个思维模式的稳定或变化产生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理解人的思维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儿童思维模式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动作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人类思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从平面思维到立体思维、从惯性思维与创意思维等等,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因为人是智慧生物。有一部科幻电影,讲述了一个机器人的某个程序发生了异常修改(相当于人类的基因突变),其结果是机器人芯片上的程序逐渐进化,拥有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可以不用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去工作了。当然,机器人终究还是人的思维模式。至于上帝的思维模式,则完全不同,以后再探讨。

3,科学技术与思维模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的出现,随着农业、航海业以及战争、建筑业的需要,人们已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浅表了解和笼统、浑沌的认识,而需要对这个浑沌的认识整体加以支解,深入内部,去了解各个部分具有的性质及其功能。这样的一种认识可以说从古希腊的先哲把思维从世界的整体中独立出来加以研究的时候便开始了,而以亚里斯多德创立的古典形式逻辑科学,最富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到了1718世纪,这种把研究对象从客观世界总体联系中割裂出来、孤立起来加以研究的方法,从而形成人类“抽象、局部、分化”的思维模式,使得单一、定型化或固定化的线性思维、平面思维占据了统治地位。

随着科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孤立的、静止的研究方法愈来愈成为各门科学研究对象的整体及其内在本质的立体网络的障碍,愈来愈影响着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更多奥秘的揭示。现代科学对于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和宇观世界的不断突破,必然要求各门科学从原来的单打一的互不联系的情况走向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工作的新阶段,必须把各个事物、各种性质放在它和世界整体的总联系中来考察,亦即必须进行整体性的思维。因此,现代人类的思维模式,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前提、辩证思维为核心而发展起来、完善化了的立体思维或整体思维。19世纪科学上的三大发现细胞说、能量守恒定律和达尔文进化论,标志着人类历史即将进入从事物的整体联系和发生、发展过程系统考察物质世界的思维时代,而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现代方法的出现,则是这一时代真正到来的标志。

4,职业特征与思维模式

上面分析了人类思维模式的整体性或群体性,实际上,人类思维还具有较强的个体性或特异性。这就是人的个性思维模式。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职业性的思维模式。

自然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电脑程序设计师、理论物理学家等,都显示出很强的逻辑数学智能;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等,则具有较强的身体运动智能;农民、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庭园设计师、实验物理学家、实验生物学家等,具有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智能;作曲家、指挥家、乐师、音乐评论家、制造乐器者和善于领悟音乐的人,具有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智能;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建筑师等,具有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智能;教师、演员、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等,具有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智能;心理学家、哲学家、宗教界人士等,具有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结构和引导自己的人生的智能。不同职业所拥有的智能,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

5,性格特征与思维模式

    人类的思维过程,也是一种神经元(neureneuron)的放电过程与信号传播;突触小体(synaptosome)的信号传导失误,可能导致思维过程的中断或产生异常行为。因而,人类的神经活动不仅受到大脑生理的影响,也会受到人的心理因素影响,进一步影响着人类的思维模式。以下是一些学者对于生理或心理因素影响人类思维的分析结果:

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认为,神经活动的“安静型”,表现为安静、坚定、有节制、不好交际;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 J. Eysenck)认为,神经活动的“稳定内倾型”,表现为温和、镇定、安宁、善于克制自己。巴甫洛夫认为,“抑制型”表现为消极防御反应强;艾森克认为,“不稳定内倾型”,表现为严峻、慈爱、文静、易焦虑。巴甫洛夫认为,“活泼型”,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好交际;艾森克认为,“稳定外倾型”,表现为活泼、悠闲、开朗、富于反应。巴甫洛夫认为,“兴奋型”,表现为攻击性强、易兴奋、不易约束;艾森克认为,“不稳定外倾型”,表现为冲动、好斗、易激动。由此可见,由于人们的性格特征不同,产生不同的神经活动,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也是由于其思维模式的不同而产生的。

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人的思维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更新而可以改变的;影响人们思维模式的因素,包括生存环境、语言文字、民族文化、科学技术、职业智能以及性格特征等。但有一点可以明白:要了解事物的真相,探求事物的本真,必须学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或者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才能达到更加接近真理的目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