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青”:纵观世界各国无论东西南北古今都不乏愤青之类的力量和情绪。首先,国家利益并非是一国全体国民利益的简单相加,每个国家内部都有不同的利益阶层利益集团,他们之间的利益有很大的差异性,国家的每一项具体政策也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使所有人都满意。就算是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之上,不同的人群对同一事件也可能有不同的处事方法和哲学,有时甚至完全对立。 这些对立和差异常常表现在国家的对外政策上,也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鹰派鸽派之争。如美国对华政策上长期存在着接触与遏制的论争,在伊拉克战争前也有主战和反战两派。以色列在对巴勒斯坦政策上有强硬派和温和派,他们之间的严重对立甚至导致了前总理拉宾被刺杀。日本也有坚持和平的力量和极右的妄图复活军国主义的势力。
这些鹰派、强硬派、极右派和中国的“愤青”非常相似,人们可以看到它们并没有被在其国内受到太多的责难,相反却在国际政治斗争中与鸽派、温和派、和平力量交替出现,成为国家对外政策中的软硬两只手或黑白两张脸,强硬派把关系恶化,然后温和派出来转递胡萝卜;温和派不能使对方就范,强硬派就出来挥舞大棒,为其国家谋求最大可能的国际利益。“愤青”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有一定的创造力,可以帮助反省对外工作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愤青”(Angry Young Man)古而有之,全称“愤怒青年”即思想偏激、情绪化,有极端言论和行动的青年也。在1990年代中后期成为流行词的,但“愤青”现象在历史上早已存在。
1960年代欧美左翼思潮中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1973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出品的影片《愤怒青年》记述一班不满社会现状而急于改变现实的青年,证明当时已存在“愤怒青年”的称呼,后来该词被简称为“愤青”。由于通信手段的进步和互联网广泛使用,使更多的人可参与到对历史问题和国际局势相关问题的讨论中,这就为“愤青”群体的产生和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愤青是一种时代产物,也是很复杂的社会现象。“愤青”具有的基本特征:
一是思维的情绪化、非理性化、简单化。“愤青”容易冲动,容易被激怒,喜欢谩骂,不喜思辨,不善于推理论证。
二是轻言战争。主张采取极端措施,甚至主张以暴力改变社会。
三是拒绝妥协。对外交往一味主张强硬。
“愤青”现象却古已有之,不绝于史。中国千年外交史上的“愤青”现象,古今“愤青”有几个共同特点:在心态问题上,一直处于心理上的优越高位,以“天朝大国”的心态君临天下;在名实问题上,重虚名,喜高调,脱离实际,不接地气;在和战问题上,一味主战,谁主张和,谁就是卖国;在对外交往问题上,一味主张强硬,遇有谈判,不顾自身实力和对方诉求,漫天要价,狮子大开口,视任何妥协为软弱;在人际关系上,自以为高人一等,超越实际,极端偏激,唯”我“正确。
史记之词坛愤青:千秋壮词说天生的“犟牛鼻子”陈亮:“中华双宝唐诗、宋词”,前有李杜,后有稼轩,真正的稼秆词意,并非出于辛弃疾的一手操办,这个“稼轩”,是个文人社团,其实多与这个陈亮有很多最直接的关系。陈辛好友,但彼此并不投契,辛最恨陈多言,多次有杀陈之心,陈也一直小心设防。陈亮与辛弃疾的关系。
名妓严蕊遭朱熹矫罪逼供,为侠义宁死不屈,岳飞之子为其赎身脱籍。愤青史记之女愤青严蕊:待到山花插满头揭露朱熹嘴脸:严蕊字幼芳,能诗善词,通古达今。有一年,大道学家朱熹巡视浙南,为了打击唐仲友,搜集他的“罪状”,就把严蕊抓了起来,严刑拷打,逼她招认与唐仲友有“不正当”的嗳昧关系。严蕊虽然备受鞭笞,饱尝夏楚,几乎死去,却绝不屈服,更不招供。严蕊遭到朱熹暗算始末。愤青史记之愤青大夫汲黯:才高于志,土木形骸不服天子令的汲黯:汲黯字长孺,汉代名臣。其祖先是小国国君,至汲黯是第七世,“累世为卿大夫”。汲黯的“愤青”表现,是相当有特点的,有很多成语,如“后来者居上”、“招之不来,麾之不去”等都是出自他的笔下。司马迁赞之:“以‘高学’著称于世”,这在《史记》中是难得的评价。愤青一族指的是那些对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持有强烈不满和批评态度的年轻人。他们通常认为自己被社会边缘化,对于现实中的种种不公和不合理现象感到愤怒和失望,因此通过言辞或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
愤青一族的出现与社会的快速变革和转型有关。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并不总是顺利的,往往会伴随着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如贫富差距、就业难、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使得一些年轻人感到无法融入社会,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和不满情绪。
愤青一族的特点在于他们的言辞和行为常常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他们可能会在网络上发表激烈的言论,批评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行为,甚至采取一些激进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的行为往往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时也会引发一些争议和冲突。
也应该看到,愤青一族的出现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他们的不满和抗议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助于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同时,他们的行动也促使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年轻人的声音和需求,推动社会的改进和发展。
总的来说,愤青一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理性看待他们的行为,既要关注他们所反映的问题,也要引导他们以更加理性和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抗议。
“极右翼”:日本右翼势力(Japan right-wing forces)是指日本右翼团体,开展恐怖、暴力活动的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法人组织,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主要采用街头宣传车宣传右翼政治主张的活动方式,一般被称为“街宣右翼”、“行动右翼”。
日本右翼源于幕末维新时期的“尊皇攘夷”运动。1945年前,在日本国内,右翼的活动带有黑社会色彩,标榜革命,大搞恐怖袭击,针对政界人士和财阀。在国际舞台上,日本右翼与军部相勾结,参与并策划了各种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法西斯活动。1945年之后,日本右翼并没有作为军国主义的流毒被彻底清除,二战后美军出于战略部署的考虑,没有废除天皇制,1951年与日本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使日本摆脱了战败国地位,加速了右翼复苏。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上的右翼过激分子和过激思想愈发活跃,将右翼保守主义思想与所谓的“复兴日本传统历史文化”结合,营造“正常国家”的国家主义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发展成为强烈否定侵略历史,坚持皇国史观,鼓吹民族主义的文化思潮与社会势力。日本右翼势力鼓噪修订“和平宪法”,认为日本奉行的是消极和平主义,应“更积极、更主动地介入国际事务”,采取“积极和平主义”;接连抛出“慰安妇必要论”“侵略定义未定论”等颠倒黑白的论调,不遗余力地掩盖和美化侵略行为,严重毒化了日本国民的历史认知。日本右翼势力的活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军国主义残余势力及其思潮至今在日本社会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
日本右翼源于幕末明初的“尊皇攘夷”运动。筑前福冈的“玄洋社”是日本右翼的最大源头组织,为日本右翼团体鼻祖。战前右翼的组织构成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国粹派的“封建式日本主义团体”,另一部分是革新派的“近代国家社会主义团体”。有代表性的国粹派右翼组织有:玄洋社、黑龙会、大日本国粹会、大日本生产党等。有代表性的革新派右翼组织有:老壮会、犹存社、经纶学盟等。
截至2000年,日本右翼团体总数约为900个,总人数约10万人,已接近二战前右翼势力发展的顶峰时期。另外,截止2012年日本右翼势力还包括很多由暴力团体转化而来的“行动右翼”,其中由日本国家公安委员会认定的暴力团体就有24个。日本“右翼理论家”荒原补水还宣称,若包括不公开的“西装右翼分子”(指具有右翼思想但没有参加右翼组织的人),日本右翼分子共有约350万人。
日本右翼势力法西斯标志
一、从政治思想上看,日本右翼势力鼓吹“皇国史观”、“种族优秀论”,鼓吹复活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希望恢复历史上专制暴虐、侵略邻国的时代,奉行弱肉强食的强权主义,主张通过侵略、征服来确立日本的国际地位。日本右翼势力反对现行和平宪法,要求修改《自卫队法》,大力发展其军事力量,以军事大国的实力参与国际事务。
二、从与政界的关系来看,日本右翼势力与日本政界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1996年以来的日本历届首相,无一不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小泉纯一郎也不例外,他是右翼势力的代言人,在任期已五次参拜靖国神社。
三、从对华关系上看,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战争,美化侵略历史,把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说成是“为了解放白人殖民地”,鼓吹“自由主义史观”、“大东亚战争史观”,要求改变“自虐的东京审判史观”。在我国领土钓鱼岛上树立灯塔和神社,涂写反华标语,在大阪召开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会议。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删除了有关二战期间强征慰安妇的史实。这些都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四、街头右翼分子与学术右翼分子遥相呼应。街头右翼分子,经常上街游行示威,呼喊口号,制造噪音,大搞暴力活动,扰乱治安秩序。学术右翼分子,指活跃在文化、教育、思想各界的右翼分子。自80年代以来,一批学术右翼分子纷纷删改历史、著书立说,其代表人物有:田中正明、板仓由明、铃木明和阿罗健一等人,他们相继抛出了《南京大屠杀虚构论》、《“南京大屠杀”之幻想》、《虚构的南京大屠杀证据》等。这些右翼学术分子往往以文化活动与学术研究为幌子,给街头右翼分子或明或暗的支持。
1993年8月23日成立。是由日本自民党“报答英灵议员协议会”“遗属议员协议会”、“大家一起来参拜靖国神社国会议员会”的基础上成立的。其成立的背景是1993年8月10日细川护熙当选首相后答记者问时称,太平洋战争是“侵略战争”。自民党的上述三个组织认为细川的讲话是错误的。自民党为了逼迫细川承认所说的话是错误的,故组织该会,其宗旨是要“确立以公正的史实为基础的日本人本身的历史观是亟待解决的课题”,为否定侵略历史开展一系列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该委员会的委员长是前防卫厅长官、众议员山中贞则,事务局长是板垣正(被处决的甲级战犯板垣征四郎的次子)。总顾问是日本遗族会的会长桥本龙太郎,顾问中包括桥本龙太郎、樱内义雄、藤尾正行、奥野诚亮等,组成人员有自民党105位议员,其中众议员76名,参议员29名。
该会从1993年10月至1995年2月,共组织20次报告会,专门请一些所谓的著名学者做报告,歪曲历史,成为日本美化侵略战争的一支“核心队伍”,如自称是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秘书的田中正明、右翼学者小崛桂一郎、江藤淳、中村粲等。每次出席的议员平均为56名,20次会议的出席人数达1116人次。可谓给日本国会中的自民党议员补了历史发展状况课。但这种历史课究竟是什么呢"即如何总结大东亚战争。该委员会将日本一些右翼学者的讲演汇编成书,取名为《大东亚战争的总结》,并于1995年8月10日出版发行。
其主要反动观点是:一、大东亚战争是“解放战争”、“自卫战争”。二、侵华战争是日本“维护正当权益”。三、南京大屠杀是“捏造”的。四、慰安妇“不是强征”,是公娼。五、东京审判是战胜者对战败者的“复仇仪式”。六、日本与德国“不能相提并论”,德国所犯的是违反人道的纳粹罪行,而日本所犯的是战争罪,战胜国也会犯这样的罪行。七、日本“没有违反国际法”,按照国际法的解释,战争就是绅士之间的决斗。战争期间或战后的一切国际法都是针对日本的。八、反省、谢罪是“思想犯罪”。
对此有世界评论指出,“中国和韩国如今的崛起撼动了日本在亚洲经济,外交和文化的领导地位,这激起了日本国内新一轮的仇外情绪。”的确,一系列右翼倾向的作品实际上反映了日本对于邻国崛起的不安和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自卑感。动漫产业作为日本的骄傲也被右翼所利用,企图通过通俗易懂的手法达到更大的影响力,煽动更多青年漫画迷加入他们的阵营。
极右翼与法西斯在欧洲,极右翼势力已经遍及各地,绝大多数国家都存在形形色色的极右翼组织。其中,尤以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为典型。说它们是典型,当然首先是因为这三个国家的极右翼势力与法西斯有着极深厚的历史渊源,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是法西斯的滋生地。在亚洲,极右翼势力主要集中在日本。因为与德国(奥)、意大利一样,日本同样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是东方法西斯的滋生地。
历史上的极右翼势力,主要是指与传统概念上的左翼右翼相区别的一种政治思潮、政治范畴,自有政治派别划分以来,它就存在了。法西斯不一样,它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极右翼势力泛滥的基础上,经第一次世界大战,集极端民族主义、民族复仇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于一身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反动历史现象。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垮台,法西斯一词也就演化成了表述法西斯反动、反民主、凶残、侵略本性的代名词。因此,严格地讲,极右翼的概念,在内涵上要比法西斯广义得多,而法西斯是极右翼势力中的典型表现。这就是当前谈到极右翼势力的时候,往往把"新法西斯"、"新纳粹"之类突出出来的原因。
既然法西斯是在极右翼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就要清醒地看到极右翼势力与法西斯之间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更要警惕有人利用各种借口否认或掩饰这种内在联系,蓄意为新法西斯铺设温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