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罗纱缅”:上上世纪日本的德川幕府后期,明治维新以前,横滨开港向世界打开窗口,涌现了一批些被时代潮流翻弄的女性,她们是日本政府(幕府)特批公开承认的娼妓:被称为罗纱缅(Rashamen、罗纱绵)即“小绵羊”之意。后来“罗纱缅”在日本专门指那些以外国人为对象的“遊女”(娼妓)、也是指对那些成为外国人的小妾的女性的蔑称。又叫“洋妾”、“外妾”。
“南洋姐”:是日本历史上被拐卖到南洋从事卖淫活动的妇女的统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政府为了积累资金发展资本主义,曾把大批的日本青年女性贩卖到海外作为谋取外汇的一个手段,此举形成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卖淫人口大流动。由于南洋群岛是其最为庞大的聚集地之一,因此中文直接称其为“南洋姐”。
电影《望乡》反映的是日本在20世纪初,当时日本政府动员了一批妇女到南洋去卖淫做妓女,她们所得的这个收入,是要用于日本现代化建设。从明治末年(1897)开始,直到大正初年(1920),日本政府为了积累资金发展资本主义,曾把贩卖妓女到海外作为谋取外汇的一个手段。而南洋,尤其是山打根地区,是日本妓女相对集中的地区。这些被迫卖淫的妇女就被称为“南洋姐”。她们为国家赚取了外汇,命运留给她们的却是精神和肉体上无法愈合的创伤。
从192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致使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对于妇女和儿童权利的呼吁,贩卖妓女的活动日益衰落。就在此时,大量南洋姐返回日本。但是,她们回国后却受到全国人民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的排斥,她们必须在偏僻的地方孤独的生活。
“咸水妹”:清末民初的新生职业,专门接待洋人,被世人贬低唾弃。通俗地说,就是靠出卖肉体换取金钱维生的女性。这种职业自古以来就存在,但在晚清那个社会背景下,她们被视为社会最底层的人群。她们在公共场合常被贴上耻辱的标签,受到世人的鄙夷和排斥,成为社会中的隐痛。她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注定了无法拥有安定的家庭与后代。
“咸水妹”这个词最早源自广东一带,多数“咸水妹”生活在水乡和沿海地区。她们当中,有的人似乎天生就被命运捉弄注定要沦为妓女,也有不少是被人贩子骗卖或陷入困境,流落至此。关于“咸水妹”一词的来源,据说是西方人的音译,最初被称作“咸酸梅”,寓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她们复杂而矛盾的态度。后来,“咸水妹”成为专指卖身女性的俗称,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东洋之花”:民国时期,上海成为各国妓女的聚集地,日本妓女以‘文化输出’之名涌入,白俄难民女子为生存沦落风尘。她们在租界的霓虹下交织成一段复杂的历史,既是殖民经济的产物,也是乱世中女性命运的缩影。
民国时期中国的妓业,那些来自外国的妓女。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妓院被叫做“外国堂子”,这种妓院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都有,其中以上海数量最多,毕竟上海从晚清开始对外开放程度在国内是最高的。
外国妓女中最早进入中国上海的是日本妓女。1872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公布了一道娼妓解放令,随后,日本的一些政府官员、政客便利用各种机会大肆宣传和鼓噪“妇女要解放性的生产力”,推动日本妇女到海外为国家、为家庭赚取外汇。日本万元大钞上的人物——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曾说过“日本对付亚洲有两种武器,一是枪,二是娘子军”,由此可见一斑。“流莺”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群体,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呈现多元形态。历史上该词汇可追溯至19世纪英国俚语(dollymop)与清朝渔船妓女群体,现代则集中体现于新加坡芽笼合法红灯区、日本大久保公园站街现象等典型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