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罗纱缅”:上上世纪日本的德川幕府后期,明治维新以前,横滨开港向世界打开窗口,涌现了一批些被时代潮流翻弄的女性,她们是日本政府(幕府)特批公开承认的娼妓:被称为罗纱缅(Rashamen、罗纱绵)即“小绵羊”之意。后来“罗纱缅”在日本专门指那些以外国人为对象的“遊女”(娼妓)、也是指对那些成为外国人的小妾的女性的蔑称。又叫“洋妾”、“外妾”。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风尚,人们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并在行动上追随效仿,自然会形成当时的一种文化趋向。当然,文化趋向并不像风尚那样没有定向,它会呈现某个阶层的文化追求,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的文化认同,甚至凝聚起整个民族的情感。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市井语言而这些语言往往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逝。
“南洋姐”:是日本历史上被拐卖到南洋从事卖淫活动的妇女的统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政府为了积累资金发展资本主义,曾把大批的日本青年女性贩卖到海外作为谋取外汇的一个手段,此举形成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卖淫人口大流动。由于南洋群岛是其最为庞大的聚集地之一,因此中文直接称其为“南洋姐”。
电影《望乡》反映的是日本在20世纪初,当时日本政府动员了一批妇女到南洋去卖淫做妓女,她们所得的这个收入,是要用于日本现代化建设。从明治末年(1897)开始,直到大正初年(1920),日本政府为了积累资金发展资本主义,曾把贩卖妓女到海外作为谋取外汇的一个手段。而南洋,尤其是山打根地区,是日本妓女相对集中的地区。这些被迫卖淫的妇女就被称为“南洋姐”。她们为国家赚取了外汇,命运留给她们的却是精神和肉体上无法愈合的创伤。
从1920年代以后,由于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致使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对于妇女和儿童权利的呼吁,贩卖妓女的活动日益衰落。就在此时,大量南洋姐返回日本。但是,她们回国后却受到全国人民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的排斥,她们必须在偏僻的地方孤独的生活。
“咸水妹”:清末民初的新生职业,专门接待洋人,被世人贬低唾弃。通俗地说,就是靠出卖肉体换取金钱维生的女性。这种职业自古以来就存在,但在晚清那个社会背景下,她们被视为社会最底层的人群。她们在公共场合常被贴上耻辱的标签,受到世人的鄙夷和排斥,成为社会中的隐痛。她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注定了无法拥有安定的家庭与后代。
“咸水妹”这个词最早源自广东一带,多数“咸水妹”生活在水乡和沿海地区。她们当中,有的人似乎天生就被命运捉弄注定要沦为妓女,也有不少是被人贩子骗卖或陷入困境,流落至此。关于“咸水妹”一词的来源,据说是西方人的音译,最初被称作“咸酸梅”,寓意“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她们复杂而矛盾的态度。后来,“咸水妹”成为专指卖身女性的俗称,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东洋之花”:民国时期,上海成为各国妓女的聚集地,日本妓女以‘文化输出’之名涌入,白俄难民女子为生存沦落风尘。她们在租界的霓虹下交织成一段复杂的历史,既是殖民经济的产物,也是乱世中女性命运的缩影。
民国时期中国的妓业,那些来自外国的妓女。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妓院被叫做“外国堂子”,这种妓院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都有,其中以上海数量最多,毕竟上海从晚清开始对外开放程度在国内是最高的。
外国妓女中最早进入中国上海的是日本妓女。1872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公布了一道娼妓解放令,随后,日本的一些政府官员、政客便利用各种机会大肆宣传和鼓噪“妇女要解放性的生产力”,推动日本妇女到海外为国家、为家庭赚取外汇。日本万元大钞上的人物——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曾说过“日本对付亚洲有两种武器,一是枪,二是娘子军”,由此可见一斑。“流莺”作为一种特殊职业群体,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呈现多元形态。历史上该词汇可追溯至19世纪英国俚语(dollymop)与清朝渔船妓女群体,现代则集中体现于新加坡芽笼合法红灯区、日本大久保公园站街现象等典型场域。
“梭叶子”在川渝方言中主要指暗娼、妓女或涉及不正当男女关系的女性。该词在五六十年代用于替代直白称谓,常见于双桥子、青羊宫黑市等隐蔽场所,交易价格约为一碗小面钱或两斤粮票。川妓多来自周边农妇,条件简陋;扬妓则擅长吹拉弹唱且价格高昂。该词使用延续至八九十年代后被“小姐”取代,社会态度从严重贬斥逐渐泛化为日常骂架用语。“梭爷子”骂那些做事不出力,遇事总是躲避,不负责任。做事梭边边的人。
在清朝末年,外国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让东部沿海省市动荡不安。为了躲避战乱,很多苏杭的歌姬舞女和扬州的妓女们,纷纷逃难到相对安定的四川。因为她们大多是从苏州(江苏)迁来的,所以四川人就把这些妓女叫做“苏姨子”,以示区别。
川人称“姨子”为姨妹儿,俗话有“姨妹儿一半是姐夫的”,表示姐夫和姨妹儿关系亲近。嫖客们沉迷于这些妓女的温柔乡,流连忘返,称呼她们为“姨子”,更加亲近了。还有一种称呼法,妓女称呼鸨母为姨妈,嫖客称嫖客为姨子。
“梭叶子”:南路话(崇州、温江、邛崃、乐山、宜宾等地的话)。南路人曾把苏坡桥(现在成都青羊区,也叫“娑波桥”)叫做“梭波桥”,他们称“一,姨”这类读音为“叶”(现可考彭州、崇州、什邡等地也这样发音),因此“苏姨子”就被叫做“梭叶子”。
1949年以后,妓女被取缔,“苏姨子”的意义也发生了相应转变,变成了对生活作风不检点女人的称谓。
《望乡》是由东宝国际出品,熊井启执导,广泽荣、熊井启、山崎丰子编剧,栗原小卷、田中绢代等主演的历史战争电影。该片于1974年11月2日在日本上映。该片取材于山崎朋子的原著《山打根八番娼馆》,讲述了13岁的北川崎被人贩子带到了南洋的婆罗州,在一个名为八号馆的妓院做妓女的悲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