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墟

廣漠寒山碧海蒼天,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个人资料
冯墟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这是一首动听的歌,但阿娜尔罕自己可能不会这么说。她是穆斯林,滴酒不沾,完全不知道醉的滋味。 吐鲁番造酒的历史源远流长,维吾尔族先民肯定喝过。由造酒到禁酒的转变,是何时、怎样发生的? 吐鲁番一带的原住民,不是回鹘,不是汉人,是讲吐火罗语的姑师人。姑师,又称车师。在古代,姑和车发音相似,姑ka[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陆地棉和海岛棉这两个优良棉种,都原产美洲。在1493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返回欧洲之前,美洲以外没有这两个棉种。有人声称郑和到过美洲,但没有确凿证据,更没有他从美洲带回棉种的证据。明清两朝长期实行海禁,中外物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走私,留下的记录有限。 1866年英国人托马斯·狄克(ThomasDick)在《天津海关年报》上记述,1865年曾在上海试种陆地棉。[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以上陈述完全以古籍为基础,没有参考今人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排除干扰,独立判断。跟考古发现相比,古籍文字需要的人为解释较少,要客观得多。 接下来我们讨论有关棉花的考古发现。新疆棉花考古有独特优势。当地气候干燥,有利于地下文物保存。而且新疆不产攀枝,挖掘出来的棉料、棉籽,不可能跟攀枝混淆。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木棉、或者木绵这个名称,在棉花和攀枝之间造成困惑。以致于同一作者,在不同文本用这个名称,有时指棉花,有时指攀枝。 唐白居易(772—846)《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水波文袄造新成,绫软绵匀温复轻。晨兴好拥向阳坐,晚出宜披蹋雪行。鹤氅毳疏无实事,木棉花冷得虚名。宴安往往欢侵夜,卧稳昏昏睡到明。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中国本来无棉,外国本来无丝。中国引进棉花跟丝绸外传,是中外物质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过程。了解棉花进入中国的过程,除了实物考古,少不了参考古籍。而古籍中棉花的名称极端混乱,必须厘清,否则会产生误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我们首先从现代对棉花的认识出发。人类长期坚持种植的棉花有四个品种:一、亚洲棉(Gossypiumarboreum),原产印度。多年生亚灌木至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0)
(2024-02-15 19:40:46)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一片沉静的月光里,传来千家万户捶打麻衣的声音。 秋风总也吹不尽的,是那玉门关的生死离情。 哪天能够平定犯边的胡虏,我的夫君不用再远行出征? 古诗是历史上的诗歌。要完全理解,须要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古代文学作品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台湾花莲县丰滨乡矶崎村,2023年。手拿飞鱼的帅小伙,是当地撒奇莱雅族部落前首领的公子。家里经营的店铺,就叫头目海产店,墙上挂有老蒋总统的嘉奖状。 清朝杀郑芝龙,跟芝龙世子郑森继续反清复明大有关系。这个郑森,就是郑成功。郑成功(1624—1662),原名森,乳名福松,字明俨、大木。南明隆武帝赐朱姓,名成功,民间尊称国姓爷,西人拼作“Koxing[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6)

台湾这个名称,源自台南西拉雅族的台窝湾社(Tayouan/Tavoan),并非汉语原创。荷兰人转译为Teyoan、Taioan、Teyouvan、Tayouan、Taiyouan或Taiyouhan。闽南人转译为“大员”、“大苑”、“台员”、“大湾”或“台窝湾”。最早称“台湾”的,是明郑政权。郑成功的户官杨英《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就称台湾为台湾。欧洲对台湾的旧称“福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8)

倭寇,说白了就是海盗。倭,指日本人。寇,指盗贼。倭寇成为困扰中国的一个问题,始于元朝。最早的倭寇,是军事报复性的,忽必烈联合高丽在1274、1281年两次入侵日本,倭寇开始从海上袭击高丽和中国。一直到明初,倭寇基本上都是日本人,是“真倭”。 后来的倭寇,过渡到以走私和掠夺牟取经济利益为主。不断地就有华人、暹罗人、马来人、葡萄牙人、西班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2)

今人觉得不可或缺的物资,古人却没有。李白写“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皎洁的月光下,四处都是各家各户洗衣服时捶打的声音。这是误解,这里“捣衣”可不是洗衣服,而是一项今天罕有的操作。 汉字里面,宋以前有绵无棉。绵是丝、动物制品,棉是植物。中国本来无棉。至唐宋,棉花在中土仍是珍稀之物。元朝开始推广棉花种植,明朝加强普及,普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6)
[1]
[2]
[3]
[4]
[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