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

一人一故事,一梦一人生
全部原创,转载敬请注明来源
个人资料
海风随意吹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22-12-19 13:14:26)

“啃啃”生于八十年代初,如今该有四十上下了。第一次见到啃啃,他还是婴儿,已被爷爷奶奶接到家里。朋友是啃啃的姑姑,那会儿待字闺中,还住在父母家。 朋友的父母都是抗战时期入党的南下干部,父亲有文化,长得一表人才,在涉外部门担任领导。母亲热情豪放,十六七岁就做了村里的妇救会长。母亲的老家在晋察冀边区,全家抗日,老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2)
(2022-12-14 08:30:19)
这是今年写的第100篇博文。博文是我的笔记本、草稿簿,随手记录所见所闻,感觉感想。时而回头一读,觉得挺有意思,原来某天我有过那样的经历和感受。 2022年,多事之年。从近处说,疫情阴影不散,通胀持高不下,影响小民日常生活。从远处看,世界上战争冲突不断,不少国家陷入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的困境,举步维艰。 不安宁无形中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93)
(2022-12-08 14:42:18)
昨晚收到旧金山邻居威利的电邮,如下: 各位邻居: 我做了COVID自测并显示阳性后,便与旧金山大学医院的医生在网上门诊。医生给我开了抗病毒药,并嘱咐我至少自我隔离五天。目前除了低烧和偶尔干咳外,我没有其他症状。 为了楼里每个人的安全,从今天起我将在我的公寓里隔离一周,除了: 1.今天下午4点前去药房拿药; 2.每[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0)
前几天在街上,有人叫我,是老同学琳。几年不见,她依旧充满活力,正要去合唱团排练唱圣诞歌,一头浓密的白发在风中飞舞。聊了没几句,她突然问:“阿米尔出狱了吗?”我一愣,“谁是阿米尔?” 她说:“你忘了?斯蒂文小说里的阿米尔。” 我不由得哈哈笑起来,“不知道啊,这要去问斯蒂文。”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6)
(2022-12-02 00:05:10)
有几年,因为主管十多个语种的海外留学,而去留学的学生不少是军人,便跟军人打上了交道。一般军人都挺好,行为端正,衣装整齐,年轻健康,颜值很高,还特别礼貌,见了面站得笔直,毕恭毕敬称我“女士”(Ma’am),这是英文对女士的尊称,跟Ma’am对应的男士尊称是Sir。 为了确保留学项目的完美实施,军方常派个小军官来我们部门协助工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2)
(2022-11-28 15:29:57)

“不要谎言要尊严,不做奴才做公民!让我们举起白纸!” 虽然我不少朋友的微信莫名其妙被封了,但是这份白纸运动的倡议书居然让我看到了。民众的诉求很简单,小民也要尊严。一个厉害国如果连老百姓举着白纸都害怕,哪还有厉害可言?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感恩节前夕,美国的两兄妹在新奥尔良登上了去墨西哥海湾的游轮,那天晚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6)
昨晚微信自媒体和美国各大媒体,如美国之音、纽约时报、CNN等都报道了上海民众上街抗议,高唱国歌和国际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这两首歌可谓异曲同工,说出了民众的感受。 抗议的起因是乌鲁木齐11月24日晚间封控小区发生火灾,由于封控设置阻碍了救援,造成10人死亡。 上海数百名民众选择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8)
四十年前,1982年,我在美国教授琳达家度过了第一个感恩节,因为是第一次,印象深刻,一些事记忆犹新。 那年秋天的一个星期六,我离开上海到了旧金山。刚走进接机大厅,就听到有人叫我,那是我的大学老师吴老师,吴老师早我一年来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了。当时出国的人寥寥可数,我开始办理出国手续后,便联系吴老师,很快收到了他的回信,虽然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78)
(2022-11-22 01:30:35)

去年夏天,附近有栋小房子出售,三房两卫,1300多尺,地皮也很小,是由普通的宅基地(lot)一分为二,土地面积还不到3000尺。 让我注意到这栋房子的是一只漂亮的猫,黑白灰三色,脖子上的铜牌写着它的大名“杀手”(Killer)。房子坐落在我上班或去超市的必经之路上,每次走过,杀手都过来打招呼,绕着我的腿让我摸它的头和背,后来干脆躺平,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9)
(2022-11-19 07:25:41)
现在有些人对“红色基因”津津乐道,我倒是觉得中国人血统中更强大的是“黄色基因”或“黑色基因”,依黄土地还是黑土地而定。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世世代代的农民,导致中国人最珍惜的就是土地。哪怕是终于搬进城里的人,也有土地情结,有了点钱便买房买地。 在上海的熟人朋友,几乎都是房主,不少人不止一套,有了自己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9)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