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邂逅之七在新泽西偶遇我的学生大约在七八年前,我和老伴来美国后,住在泽西市女儿家。每天上午十点左右,风和日丽之时,我们就去哈德森河边走一走,然后到PATHExchange车站旁边,一个从河边伸向离岸约五六十米的木板铺的大平台上,那里是来探亲的住在附近的中国老人聚集地,老太婆们在音乐声中欢快地跳着广场舞,老头们就三五成群天南海北地神侃一通。现在也[
阅读全文]
闲话人生(40)章熊先生激励我不断前行第一次与章熊先生见面在洛阳。1983年暑假,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召开的重点中学语文实验教材工作会议,该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长张定远先生主持大会。我在大会发言后,定远先生约我晚上去他下榻的房间深谈。在他那里见到了章熊和张必琨两位先生。有幸聆听语文教育大家的金句名言,受益匪浅。[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41)《牵牛花》的“生之力”叶圣陶老先生的《牵牛花》,是重点中学语文实验教材《阅读》第三册散文单元的讲读课文《散文二篇》之一。湖北省教育学院教教学法的刘世笃老师,准备带该院中文班和行政班的学员(湖北省各县市中学在职干部和教师)来听课。她约定的时间,按我的教学计划刚好要上散文单元,于是决定一课时讲读《散文二篇》之一《牵牛[
阅读全文]
说三道四(15)再说说“一支笔”的事前天晚上看央视小尼和朱迅主持的最新一期《金光大道》。当一位四十多岁的四川阿坝地区藏族农民女歌手演唱结束后,两位主持人上前去表示祝贺。小尼适时地植入广告说,为了表示祝贺她的成功表演,送她两袋史丹利复合肥。女歌手非常感谢小尼说,“太好了!我们家的庄稼正需要好肥料!”此时,朱迅也想植入广告,赶[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40)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是鲁迅小说《孔乙己》结尾的一句话。鲁迅的这篇小说,编在重点中学实验教材初中《阅读》课本第五册。1984年,应华中师大中文系见习生的要求,举行了一次三百多人听课的大型公开课。讲读《孔乙己》,计划两个课时。我按照教学计划讲读完课文后,照例请学生提问。学生(1)举手发问:文章最后[
阅读全文]
笑谈邂逅之六喜遇《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我与《语文学习》主编范守纲在1984年“漓江之秋”语文改革研讨会相见。那是一次研究语文教学改革的全国性的盛会。参加会议的语文教育家、语文教学改革一线的中学老师、各省市的教育出版社负责人、各地的语文刊物的主编三四百人齐聚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我报到后,马上就分到一个标间,进门不一会,又来了一位中年人[
阅读全文]
说三道四(1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荀子》在《劝学》一文中的一句名言。《劝学》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传统名篇,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而以“学不可以已”作为贯穿全[
阅读全文]
笑谈邂逅之五巧遇学友张菊香1989年暑假,我应邀到海南省农垦总局教研室去讲学。一天课后,教研室吴多雄主任带我们出去参观海口市市容,顺便去看看在农垦总局附近的海瑞墓。当时我坐在面包车副驾驶位子上。当车停在秀英街十字路口等红灯时,突然发现一位正在我们车前面的斑马线上走着的女士,很像我们当年的红卫兵学友张菊香同学,于是,我朝着女士叫了一声:&ldq[
阅读全文]
说三道四(1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个成语广为流传。“流水不腐”的意思非常清楚,不必解释,一看就明白。“户枢不蠹”就要去百度查一查:“户枢”,门轴。“蠹”,这里是蛀虫的意思。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百度只说了比喻义,没有说明白它的本义。本义是“门轴”不长虫。“蠹”本来[
阅读全文]
笑谈邂逅之四一生教语文的张必琨先生1983年暑假,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河南洛阳召开重点中学语文教材改革实验工作会议。全国各省教研室负责实验工作的主任及教研员,率领本省四所参加实验的省重点中学的执教老师,都按时来到了牡丹之城。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副总编辑刘国正先生、人教社《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长张定远先生、以及中学语文[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