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道四(63)忽然想起了“假设”和“求证”(2021-06-2114:42:34)下一个说三道四(143)忽然想起了“假设”和“求证”2019年12月27日《文学城》发了一篇博文《忽然想起了“外调”》,其中写道:有一天,两位警察,来了解我教过的学生88年在校的表现。这两位外调人员,以其特殊的身份,傲视一切,既不说明来自哪里,也不说任何原因,开口就让[
阅读全文]
说三道四(65)掩耳盗铃新解2021年高考志愿填报工作即将启动,教育部6月23日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服务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为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同时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信息。各地报道高考成绩公布:今[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79)不求一日之功,不搞虚假之课八十年代初,我刚从一般中学调回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时,袁福校长指定刘友三老师当我的指导教师,让我跟刘老一起备课,跟班听他的课,请他随时听我的课、及时评教评学。刘老告诉我:“我们学校是省重点名校,经常有外边的老师来听课,有时还要搞公开课,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来真的,不要搞假的。一节课不见得能[
阅读全文]
闲话人生(142)父亲节,怀念我的父亲我的父亲李光柱,生于丁未年除夕(公元1908年2月1日),病逝于葵酉年(1994年4月15日)。享年86岁。父亲小时候读了几年私塾,十五六岁就跟着祖父学种花。祖父当年在武昌张之洞路与黄土坡(现名“首义路”)交叉处,创建并经营的李家花园,在解放前几年,搬到通湘门外。李家花园是我的祖父李华安创建并经营的私家花园,种植[
阅读全文]
说三道四(62)守住道德底线,人人从我做起我和秦娟英是首义路小学的发小,在华中师大一附中同学六年,她在三班,我在二班。她的先生老毕当年在读高中,是我们这一届初中生的辅导员,也是我们的老校友,老朋友、老熟人。秦娟英是个热心人,建起了发小群,大家可在群里经常见面聊天了。八十年代初,在那通讯不发达,打电话都难的时代,一般都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阅读全文]
教育随笔(78)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复旦啊复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我生不逢时,1965年参加高考,因“不宜录取”,连普通大学都没有上过,对复旦这样的顶级名校只能“尊其瞻视,望而生却”。但是,自从被分配到中学教语文之后,就知道“复旦”老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上任第一天,发表“就职宣言”时曾说:“如果允许复旦[
阅读全文]
说三道四(61)护犊情深,人之常情由成语“舔犊情深”演绎成“护犊情深”,就把父母与子女之间血缘关系的那种深情,升华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爱之情,而且,“护犊情深”比“舔犊情深”更具人性,更有人情味。还记得,1988年我们语文实验班的汪深同学,夺得20届化学国际奥赛第一名回国后,我们师生有一段对话:师:“你们在北大集训,那[
阅读全文]
说三道四(60)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美国教育大师保罗·斯托茨说:“逆商,面对逆境时的反应,也就是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换句话说,逆商就是把障碍化为机会的能力。”古往今来,在中国如保罗说的具有高“逆商”的人,举不胜举,不必说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者司马迁,也不必说卧薪尝胆[
阅读全文]
说三道四(59)顾名思义和名不副实昨天《文学城》滚动新闻报道:《顾客点了鱼香茄子后暴怒摔碗,因为菜里没“鱼”》6月5日,一位顾客在杭州周大姐的小店里点了份鱼香茄子饭,可当服务员把饭菜端上去后,顾客发现菜里竟然有肉却没有鱼,表示不满意,双方因此起了争执。
具体细节不须赘述。民警了解情况后,把两人带回派出所进行调解。
杭州石桥派出所[
阅读全文]
说三道四(58)恻隐之心,人该有之恻隐之心,说白了就是同情心,就是仁爱之心。所谓“仁”,是汉语常用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如儒家提倡的“仁爱”“仁政”等。现在网上那么多人同情割喉复旦数学院党委书记的海归博士姜文华,我的人生经历,不能不对姜博士有强烈的恻隐之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