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21)抓住机会,创造条件,因材施教1985年9月开学后,初中实验班的许多学生和家长继续找李水生校长,强烈要求参加高中实验。孙燕的妈妈多次找李校长反复请求说:“我和孩子她爸爸都是学理科的,他爸是研究、设计船舶的高级工程师,我一直是医生。我们原来是希望孩子学理科,将来接我们的班,但是自从她进了初中语文实验班后,就特别喜欢学[
阅读全文]

闲话人生(238)武昌通湘门外难以磨灭的记忆(武昌通湘门,源自网络的图片,从城外于1906年拍摄的相片)通湘门,顾名思义,就是湖北武汉通往湖南的门户,在老武昌城的起义门与大东门正中间,位于张之洞路东端,中山路南段。1906年为粤汉铁路通车而开,所建火车站即名通湘门车站。现在的武昌火车站正是在通湘门外那里建起来的。八十年前通湘门铁路外,只有我们李家[
阅读全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20)
北京名师张必锟,文言诵读传真经
1985年9月21日上午第一二节课,北京名师、人民教育出版社《文言读本》特约编辑张必琨老师,应邀来我们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语文实验班,上诵读示范课。
张老师教学生诵读《子鱼论战》(听课笔记):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文章,谁能告诉我这三段文字有没有分工?(计伟举手抢答,正确)。
请[
阅读全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19)
被迫另起炉灶,重组高中实验班
1982年4月,华中师大一附中老校长袁福,得知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将于9月在全国推出一套分编型语文改革教材,这是建国以来改革步子最大的一套语文教材;教育部通知各省、直辖市教育厅局组织两所城市、两所农村重点中学进行教材改革实验,第一轮试教从1982年9月开始至1988年7月结束[
阅读全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18)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青岛会议结束后,我立即赶到北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招待所住下,马上就打电话给章熊先生,约定第二天上午十点去北大中关园章先生家。(1985年暑假笔者在章先生家听他讲语文教育教学和语文高考命题)
见面时,我比较详细地汇报了三年来教改实验的情况后,章先生充分肯定我总结的“三敢三爱”,即《[
阅读全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17)初中刚毕业的学生,参加高考语文单科测试1985年6月28日,武汉市开始“中考”,三天后结束。7月6日,我接到省教研室通知,让我们初中语文实验班的学生,于7月7日上午九点,到华师一附中高考考场参加高考语文单科测试。教研员张良谟老师亲自来考场监考,试卷交华中师大高考语文阅卷点阅卷。张老师来学校时,顺便通知我,人民教育出版社[
阅读全文]

闲话人生(237)人生如梦,光阴似箭
一晃两晃就活到八十岁了,回望人生,真是光阴似箭,人生如梦啊!
我从小生活在武昌通湘门外李家花园。李家花园是我的姑奶奶全力资助我的祖父创建并经营的私家花园,种植茉莉花、株兰花和白兰花,供汉口茶行制作香茶上市。姑奶奶经营的严家花园和我们李家花园是那个年代武昌两个最大的花园。1952年9月,我上小学,在武昌[
阅读全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16)
两位专家亲临课堂,试教学生踊跃发言
1984年暑假在兰州会议期间,去拜见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副总编刘国正先生,《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所所长张定远先生时,国正先生听完我这两年试教的汇报后,笑着对定远先生说:“我们是不是要找个时间去培永那里,看看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呀?”定远先生说:[
阅读全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15)教育部魏一樵主任来听课,肯定教改成绩1985年4月22日下午,湖北省教研室组织武汉市参加语文教材改革实验的执教老师,到省教研室开座谈会,向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魏一樵主任汇报改革教材的使用情况。在会上发言的有已经完成初中三年实验的,执教中央教科所编的初中综合型《语文》教材的华中师大一附中刘友三老师、武汉中学蒋自立老师;还[
阅读全文]
我的十年语文教改(2414)
带学生春游到岳阳,“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5年3月29日,岳阳一中教导处万主任带该校实验班执教老师来听课,然后就语文实验教材试教,交换了教学体验和经验。座谈会上,我提议利用春游的机会,我带学生去岳阳与一中实验班的学生联欢,让学生在一起交流学习语文改革教材的体会,万主任立即表示非常欢迎。下午专程来校磋商活动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