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博文
(2019-01-23 04:30:11)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儒者以君子自居,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实际上,当不起重任。 以孔子为例,他是第一流的思想家,但真做事,则不行。因他把做事,当作“知”的延申,小知小受,大知大受。君子可大受,小人只可小受。这样想“为政”实在幼稚。 小人照样可以有本事,张仪当了丞相,刘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9-01-22 05:43:44)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这个推理以他的理论正确为前提,未证明其理论正确的情况下就用之做推论,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实际上,齐桓晋文得之霸之,民敬之;郑庄公不及半渡可谓知之、守之,动之以礼,结果失之,为天下笑。 孔子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9-01-21 06:56:46)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斯言可能是樊迟问稼之补充说明。孔子还曾说过,“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然他收学费——束脩——一点不少。也就是说,他本人虽重精神,但未达“去食”之程度。 但后儒以谋道、忧道为借口,重精神轻现实,则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9-01-20 05:32:39)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是针对一般学生说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针对优秀学生之教。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从字面理解孔子之教,不知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只是学问而已——犹停留在“知”的阶段,无“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9-01-19 06:47:22)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老师说之,颜回二话不说就改。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他会改吗?我看不能。因他[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9-01-18 05:51:48)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若按通解“道者,通物之名,虚无妙用,不可须臾离。”那么这句话可以说是错的。“道”统摄万物万有,人可知之用之,可顺之逆之,岂能弘之?比如,人都有死;人可通过医学、锻炼等方法延长生命,但生命之延长不可谓之“弘道”。人都有死,只是一个存在的“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岂能“弘&r[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9-01-17 04:36:58)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众好孔必察焉!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是为“察”也。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9-01-16 07:17:01)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小不忍则乱大谋。”本身就是巧言,是孔子觉出“是可忍熟不可忍”话说冒失了,故想法找补找补。会说话的得便宜,不会说话的出力不讨好,这是事实。若从实际出发,则语言交流能力不但不能小看,更应努力提高才对。 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9-01-15 06:39:52)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波动性、量子性。人文思想——也就是孔子的仁德思想——是大势,即大方向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总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宋可谓顶峰,清可谓低谷。中间各个朝代又各有其发展,高峰,衰落,灭亡之过程。单看各个朝代,便是盛衰循环;纵看五千年历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9-01-14 07:24:03)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历尽沧桑之后对人对事的理解认识有所提高,过去认为好的,现在认为不那么好了;过去认为坏的,现在认为也有所变化。例如,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当是气话;先曾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