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燕客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正文

论语新得402

(2019-01-19 06:47:22) 下一个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老师说之,颜回二话不说就改。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他会改吗?我看不能。因他重君臣之礼。昭公是君,臣不能说君的坏话。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这里他重的是孝。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里他重的是义。

那么,判断“过”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孔子心里有数,但不明说。后儒一般用“义”作为判定标准。义宜也,宜与不宜往往一个人一个看法,结果最终决定权在官。小官定不下来,就一层一层往上推。比如,历史上替父报仇的案例不少,到底是孝义还是犯法?县、府不敢判,丞相不能定,最终要皇上说话才能定下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