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最早流放到東北的“罪人”大多都是入關後所接收的明朝官員,這些人很多在明代就是科舉入仕,後歸順新朝,又都是以“言”犯禁,因此文化素養都相當高、文字功底也相當厚實。比如張春、李呈祥、魏琯是明進士,有的還是翰林,季開生是順治六年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李裀是舉人考授官職。這一點也可從他們留下的詩文中得出結論。“一叢寂寂自埋[
阅读全文]
現今談到關東作爲滿清朝廷犯人的流放地,大多都是説的寧古塔,實際上最早的流放地是盛京地區。爲什麽這様説呢,因爲順治九年七月才“命梅勒章京沙爾虎逹、甲喇章京海塔、尼噶禮統官兵駐防寧古塔”。而順治五年季春初夏之交因挾違礙書籍被發流的韓宗騋已經到逹了盛京。提及韓宗騋可能很少有人知其名,但提到釋函可則有些暸解瀋陽歷史的人大體會知道,他還[
阅读全文]
滿清以關東為流放地從事實看是源於入主中原之前。在進攻中原的戰爭中,滿清曾俘獲大批的明朝兵將,漢人兵卒就直接充軍或充役,但對官員特別是帶兵的將官則首先是努力勸降為己所用,有那誓死不降的才殺掉,後來采取了關押和流放的政策。在這一點上説明滿清相比起祖先金代的統治者要學乖不少,若是不降即殺,那在戰場上就會面對更多的死士,反正敗即死,不如戰[
阅读全文]
除了以上的情况外,在封禁時期,滿清政府一直實行著遣返政策,而且地方官有著“守土”的責任。比如乾隆十一年,查奉天新增漢人四萬七千多人,府尹霍備以漫無稽查,實屬怠翫被革職交部議處,後又因虧空案被抄家。旣使如此,在一百多年的封禁期間,因各種原因在原籍地處於經濟困境之中的關内流民前赴後繼,不氣餒、不放棄,一直堅持“闖”關東。很多[
阅读全文]
第一次移民從關外移居處口耳相傳回去的信息使關內原居地的居民得知關東土壤肥得流油,人稀地廣,在農耕社會這可算是遍地黄金了。民以食爲天,因此雖然朝廷封禁,但“闖”關者仍勇往直前。從表象上看很類似於今天人們向歐美國家遷移。滿清朝廷令行而禁不止,漢人出關謀生呈滾雪球之勢。先是華北農民經熱河北及蒙古而“闖”入關東,爲防此途康熙朝以[
阅读全文]
閉關尙不足以去其懮,不僅要“永行禁止流民,不許入境”,而且定限逐之,“寄居奉天府流民,設法行遣,定限十年,令其陸續回籍”。提醒一下,當時的奉天府與遼陽府是兩個地區,遼陽府的移民不在此定限之列,他們是合法移民,當然可以繼續生活在那裏,那是得到滿清皇帝允許的。雖然關是閉了,但關東之誘惑卻因此次移民而傳之中原,特别是山東、河北[
阅读全文]
順治十八年奉天府尹張尙賢上奏,言關東沃野千里,有土無人,全無可恃,倘有姦賊暴發、海寇突至,猝難捍御,爲消内懮、弭外患,必當籌劃堤防、充實根本,以圖久遠之策。因此滿清朝廷首先開始命關東州縣衙門清理所屬荒地,有主者令原主開墾,無主者重新分配給無田或流民墾種。接著令户部及督察院傳諭各督撫,廣招各處逃亡民人移居關東,分配耕種,頒發予田主印[
阅读全文]
話説滿清尙未入關之前,走出大山後,準備向中原挺進之時,最先曾定遼陽爲都,已經開始興建都城的工程後,卻又選擇了今天的瀋陽之地爲中央政府所在地,背以長白之脈,準備進取中原,這個在短短幾年就改變建都之地的眞正原因一直沒有明確的説法。關於在遼陽建都城的情况可從《盛京通志》的記載中看到:天命六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努爾哈赤稱:今[
阅读全文]
很多人在讀南宋、元、遼、金史的時候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大的敍事上,而且因為漢人的傳統觀點,即使南宋臣服於其它民族的政權,也不願承認歷史事實,一定要以南宋為主綫去矮化其它的民族政權。當然這沒有什麽,最起碼地能滿足漢族的自我感受,因爲寫史書之人都是漢人。以我的閲讀體驗看,金史相比於南宋和其它朝代的歷史書寫法稍有不同,讀起來還是有些難度的。[
阅读全文]
題外之言,上世紀八十年代是我這輩人看到的中國大陆最美好的年代,那時眞的是言論和學術硏究環境寬松許多,很多的觀點都是可以互相探討和允許辯論的,雖然仍存在著很多的限制和禁區,但私下裏人們互相之間的信印感增強,也大多敢於對朋友敞開心扉。我們這一代人當時也覺得前途确實是光明了許多,我們曾覺得通過努力和奮鬥,華夏那片土地會滙合到世界的潮流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