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25-02-15 06:47:38)
在讀了相關的文獻後我還明白了些事情,比如傳教士並非是主觀上想把現代文明帶到華夏的,而是工業革命使歐美先進國家在軍事、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等方面遠遠超過了滿清統治下的這块土地上的水准。傳教活動也自然會受這種優勢的影響,他們在廣泛的社會活動中利用展示這種優勢傳逹出教會之突顯作用,藉此在人數不相稱的傳教及文化互動中把滿清的子民引向基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2-08 07:17:15)
我們在讀書時通常都會隨著作者的思路走下去,讀完了也很少去思考,畢竟讀書對大多數人而言只是休閒的一種方式。但讀史的時候就一定要思考才能使自己得到作者所疏於展示的内容,這一點對自己樹立個人認知是相當的重要。例如面對清末的教民沖突文獻,人們很難瞭解到爲什麼那時的底層人民會入教?他們歷來都是社會中被忽視的階級,一直是社會的分母,就象現在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1-31 23:29:35)
在這裡咱們談一談什麼是傳教士們主要宣揚的信念呢?而這種信念與國統有何沖突?第一、外國傳教士堅持中華歸主,號召人們從政治、經濟、道德及言行舉止等,也就是所有的一切都歸屬於上帝。這樣就在根本上使流行了上千年的皇家乃天賦這個華夏法則打得粉碎。華夏的法統和宗教歷來是統一的,那就是儒家配以合作良好的釋和道,都爲皇家服務。其它的所有能在這块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1-28 20:16:10)

兼介紹加拿大二00一辛巳蛇年生肖郵品漢字從形體上可以分為“古今字”、“異體字”和“繁簡字”,而“蛇”字是今字,那麽上古時代無蛇這個字嗎?否,蛇的古字是“它”。許愼《説文解字》有“它”,讀音為“時遮切”,用拼音表示的今音為shé。其金文與篆書的形象為蛇頭與垂尾。這個“它”就是今日之“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1-25 14:31:32)
基督教第四次卷土重來是在鴉片戰爭後迫使滿清統治者取消禁教令以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爲先導,接著的是自由傳教。這次重返華夏持續時間較長,一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其成果也較顯著,在教育、醫療、衞生、科學、技術、武器等諸方面爲這片土地帶來的變化對歷史進程的發展有著不可忽略的作用。據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在建國初期的調查數據,當時有基督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1-17 21:31:44)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立於盛唐李隆基坐殿時期。李隆基在華夏歷史上是一個復雜且矛盾的帝王,在其執政期間旣有開元之治又有安史之亂,旣指揮了唐隆之變,又歷馬嵬驛兵變,眞可謂是非成敗轉成空,多彩多姿、跌宕起伏都付笑談中。他的廟號名稱爲玄宗,但後人又稱其爲唐明皇,自古至今議論玄宗者紛紛揚揚,卻少有人指出自從玄宗以後唐代的朝廷就開始從擁抱世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1-10 18:51:45)
歷史書籍中所指的“大秦”可不是華夏王朝的秦朝,更非華夏之地,而是指的今日中東一帶,旣漢語古稱之波斯,主要是伊朗、叙利亞等處。初入華夏的傳教士們,如阿羅本、景淨等都是波斯人,有人説是伊朗、有人説是叙利亞,實則這些爭議對我們而言並沒有什麼特别的意義,因爲那時旣沒有伊朗,也不見叙利亞。對這些枝節問題的大量研究,小了説是吹毛求疵,若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1-03 21:35:48)
我們在學校和歷史書中被灌輸的觀念一直是歐美列强以槍炮打開了大清的國門,實際上這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其中更主動地使大門打開的是滿清統治者自己,雖然他們並非心甘情願如此去做,但爲了使其統治能够繼續下去,就不得不如此。太平天國軍興,完全掏空了滿清的國庫内帑、摧毁了全國的經濟,爲此滿清統治集團中的漢人精英們找到的辦法就是借洋債,借洋債就像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12-27 22:38:54)
在歷史學術研究上,個人與官方進行著雙方力量絶對不成比例的對决,在大陆是歷史性的常態。所有的結局都是沒有任何想象空間的。在康、雍、乾三代是滿清的文字獄最興盛之時,那時只要皇帝認爲你居心叵測,那就死無葬身之地,旣使是死了的人也會被挫骨揚灰,你可以翻翻有關滿清文字獄的資料,由此你就知道紅朝太祖在向誰學習了,也明白了爲什麼一定要要驅除韃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12-20 19:17:03)
紅朝太祖早年旣有《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和《中國農民中各階級的分析及其對於革命的態度》等文章,雖然在上文中提到他曾認爲義和團是“籠統地排外”,但也是他爲義和團定性爲“運動”而非“暴動”,這是他與其他論者最大的區别,因爲“暴動”帶有貶義而“運動”則褒義明顯。由此聯想開去,對義和團的評價是不是與紅朝太祖有著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