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關東急就章(84)

(2025-05-19 06:05:14) 下一个

通常在有關義和團的史料中提及關東的情况時把初期的當地居民與沙俄東清鐵路公司的爭端歸結爲義和團的“鬥爭”,亦旣所謂的“反占地、反築路、反掠奪、反侵略”的反帝愛國行爲和反殖民的革命火種。筆者以爲這都是後人對前人的拔高,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這些事件從根本上説乃是本地土著與外來勢力在經濟、土地及生産資料上的爭奪,是自發的無序行爲,並未成爲一體的行動,旣沒有整體的領導,亦沒有統一的指揮,與義和團尚沒有明顯的關聯,這樣的事件不光關東存在,在華夏大地上只要有修建鐵路,開掘礦山的地區都大量存在,旣使是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此種事件也層出不窮,這與“侵略”“排外”及“殖民”沒有必然的關聯,而與經濟活動則息息相關,特别是權力與利益相關聯。

關東之民多爲關内移居於此,本爲經濟原因而不得不離鄉背井,不想在關東仍有官府壓榨、豪紳横行、惡吏擅權舞弊,除此之外還要加上沙俄中清鐵路集團勢力的欺壓和掠奪。終致出現亩無栖粮、民不堪命、家無儲粟,流離失所的移民、被騙的鐵路力工、破産的農民、失業的手工業者。這類人羣爲了生存,不得不鋌而走險、哨聚山林。因之關東自打大批移民湧入後就一直未有過“地方靜綏”的社會狀况。如一八九五年(光緖二十一年)分屬吉林、黑龍江將軍的恩澤上奏:“吉林二十年來重法惩治之盗犯,數以千計,而劫掠仍不稍戢”。一八九七年(光緖二十三年)黑龍江將軍延茂上奏:“吉江交界處所,盗賊充斥,此拿彼窜”。

從關東的歷史上來看,這種亂象起初興於早期的盗挖人參時期,成形於大肆盗伐林木。在華夏,只要有一種行業就會有其帮會,團結起來力量大嘛,這也不是那里所獨有的現象,這是人類的特性,是全世界共有的。東北最最著名的帮會組織是“關東木帮”,從其名就知是哪個行業的了。早年在家鄉時聽老人講過一些往事,是長白山木帮的傳説,年代久遠僅憶得皮毛。前些年曾查過灣溝林業局所統範圍在滿清的地方資料,幾於無果,這個“幾於無果”是因爲僅得到了些微的人員走向。

木帮成員全爲社會底層,國共關外爭奪地盤時,他們自願或被動地成爲東北民主聯軍的成員,在關東的戰爭中他們由東北民主聯軍到東北人民解放軍,經過“浴血奮戰”,佔領了全東北。繼之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横跨全中國、直指海南島。不成想韓戰烽煙又熾,他們不得不成爲第一批“中國人民志願軍”,過江拯救金家王朝。就這樣他們與滿洲國遺留下來的武裝部隊一起在新中國建國過程的戰火中“幾近”灰飛煙滅。亦存劫後余生之人,有“歷史問題”者則數十年如一日在政治高壓下苟延殘喘,“根正苗紅”者也隨著革命洪流,今天整人、明天被人整直至生命的盡頭,他們及關東那些不被新統治者所喜的歷史都被深深地壓在時代灰塵之下。

總之在二十世紀旣將來臨的滿清末期那?年,關東的情形正如康有爲所述滿清天下:“陳涉輟耕于隴上,伏莽遍于山澤,亂機遍伏,即無强鄰之逼,揭竿斬木已可懮危”。

關東之緑林名稱爲鬍子或紅鬍子,有自己的行話、隱語、規俗及禁忌等。相傳他們進山爲匪,回屯爲民,帶有面具再插些毛,因之呼爲“鬍子”。鬍子亦爲帮派,按行業分帮,查關東之地方志書得鬍子有“金”、“煙”、“馬”、“土”等,即淘金之金匪、種大煙之煙匪、放排之馬匪及種地之土匪,忙時歸家勞作,閒時結伙搶盗。久之成局建綹,占山報號,且兵匪一家。這一點在民國時顯露更甚,張作霖由匪而招安,竟成東北王。後來在中南海懷仁堂就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爲國家元首,創鬍子之最大偉業。

關於鬍子的來歷,在民國二年出版的《鷄林舊聞錄》(非錯别字,原書名如此)中第十七頁有這樣的記載:“東三省馬賊號紅鬍子,或云昔年多用土槍,槍口有塞繫以紅絨一綹,當射擊時則去其塞而銜於口,遠望之如紅鬚,此一説也;或又云,當時匪人行劫多有帶戴假紅鬚,以恐嚇人,如梨園所演新安驛之類者,此又一説也;或又云俄國流放罪人多在邊界,往往越界勾結匪人劫掠,以俄人多鬚而紅,故以名之,此更一説也。三説皆似近理,而終無確據。今則紅鬍子之名不常相稱,但稱之曰鬍子,亦曰胡子。吾謂胡子之名最當,蓋以胡地而言矣。”

關東土匪被稱“胡子”,據該説法,此胡字非簡體字,而是指關東爲胡地,爲漢人賦予化外之地的卑稱,筆者細想該書作者魏劭卿可能説得有理。因爲《奉天通志》載:“有稱强盗曰胡子。凡有二説:一説胡子之稱,起于明代。漢人卽稱東北曰胡兒,明時,胡人往往越界擄掠漢人,見之則曰胡子。胡子猶胡兒也。後逐沿爲强盗之稱;一説昔日强盗搶劫,恐人相識常戴假面垂紅鬚,供以遮掩,故又稱紅鬍子。胡、鬍音同,故通用。”

《奉天通志》爲民國二十三年出版,晚于《鷄林舊聞錄》,是否接續魏之説法並光大之,不置可否。但在有清之前,中原人並不視關東爲普天之下,而爲化外之胡地,非王土也,此爲一證。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