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自行车(2)探幽上海当然没有什么“幽”可探。我喜欢去没有去过的地方,那些地方给我一种新鲜感。虽然上海的各个地方基本大同小异,即使有差异,也不是我这么个小学生能够看出来的。只是为了满足一种好奇,然后有到此一游的成就感。第一个去的地方是豫园,包括豫园周围的小商品市场。因为那地方离我家远,公交车不方便,以前没有去过。那也是那个时[
阅读全文]
我与自行车(1)学车来美国前,我在中国上海呆了30多年,大概有20多年几乎天天和自行车大交道。出国以后,也曾经常使用自行车,前后有过的自行车,大概有10来辆。有许多经历,值得一记,与大家分享。我开始学车(这个学车,当然是指学骑自行车了),不算很早,好像已经12岁了,4,5年级。但是与自行车打交道,要稍微早一些。第一辆打交道的自行车是老爸的。那辆自[
阅读全文]
小厂人物记(九)苦中有乐小青工(下)团支部的小Y,和前文说的ZX兄并列为副书记。小Y的舅舅却是大有来头,姓Jiang,是当时的中央马列著作编译局的局长,呵呵,是如今很著名的那位衣局长的前前前任了,后来还当了中国首部大百科全书的总主编。那位局长倒是没听到什么绯闻。而且,这位局长的亲姐姐,我同事小Y的母亲,也一直只是上海的一名普通女工。小Y也没有从他[
阅读全文]
小厂人物记(九)苦中有乐小青工(中)70年代中,厂里来了几位从上海市郊农场上调来的青年。那些中学毕业时被分到郊区农场工作的,2年以后可以被上调,回上海市区的单位工作。其中有一位姓D,天生丽质,人也聪慧,令大家惊艳。一时间追求者纷纷。这位小D,有一天忽然被发现和那个粗壮而木呐的小Y走在一起了,令全厂人大跌眼镜。后来小D的师傅说,因为小D受不了[
阅读全文]
小厂人物记(九)苦中有乐小青工(上)我们厂在郊区,厂区前面是公路,来厂的公交车98路开过。厂左边是条小路,小路对面是另一家厂。厂的后面是一条土路,土路旁是一条小河,河对岸是一片农地和一个村庄。夏天,小青工们就钻出厂后面的铁丝网围墙,跳到河里去游泳。对岸临河是一片甜芦黍地。那甜芦黍是上海地区夏天的一种水果,有些像甘蔗,但是只有甘蔗1/3到1/2[
阅读全文]
小厂人物记(八)学不致用的大学生(下)
前面说到那位大S无法和党支部书记沟通,因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语言。这位大S也是住宿舍的,还与我同室。于是,我经常会听到他在宿舍里叹息,今天又找老Z谈心了,不知今天他听懂了没有。或是:今天老Z不知说的什么,实在听不懂。
如前所说,大学生们几乎没有受到重用的。所有大学生,没有一个担任班组长,也没有[
阅读全文]
小厂人物记(八)学不致用的大学生(中) 基层工厂对于这些知识分子是很不待见的,所有大学生几乎没有受到重用的。部分原因是那些厂领导大多没什么文化,并且当时所有的宣传都是说知识分子思想复杂,需要改造。或者干脆就是说,知识越多越反动。特别是我厂的支部书记ZGC,此人没什么文化,和知识分子们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对知识分子特别反感。有一件事[
阅读全文]
小厂人物记(八)学不致用的大学生(上)上一篇说的L老师是我学工的工厂的大学生,这篇说我工作的厂里的大学生。在谈到我厂的大学生的时候,有必要介绍一下我厂的产品,生产技术以及车间布局。我们厂的基本生产过程是加工条钢,俗称拉丝。原料是从炼钢厂轧钢车间出来的圆形条钢,我厂把这些条钢拉拔并穿过钨钢的模具,使达到下家厂所需的尺寸,并且使表面光洁[
阅读全文]
小厂人物记(七)学非所用的L老师(下)L老师所在的车间主要是制造压力传感器。那种传感器是把机械压力转为电信号以便记录和监测。需要一些力学和电学的知识,L老师的核物理知识是没有用武之地的浪费了,而工厂又毕竟不是研究单位,一旦产品研制出来投入生产,那些技术员们便没有多少事情需要钻研。所以,下了班,我看L老师除了打桥牌,就是看书。看的书也是有[
阅读全文]
小厂人物记(七)学非所用的L老师(上)这位L老师是我人生的的老师。他不是我学校里的老师,而是我在学工时遇到的一位老师,以后对我影响很大,值得我怀念,应当写出来。也就是说,他也不是我以后工作的厂里的职工,但是他所在的也是一家小厂,所以也算在这个系列之一了。1972年2月,我们来到上海仪表局所属的XX电子仪器厂学工。这个厂有很多大学生,一般我们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