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85)
2023 (1)
我与自行车(1)学车
来美国前,我在中国上海呆了30多年,大概有20多年几乎天天和自行车大交道。出国以后,也曾经常使用自行车,前后有过的自行车,大概有10来辆。有许多经历,值得一记,与大家分享。
我开始学车(这个学车,当然是指学骑自行车了),不算很早,好像已经12岁了,4,5年级。但是与自行车打交道,要稍微早一些。第一辆打交道的自行车是老爸的。那辆自行车,在我开始接触它的时候,其年龄至少是我年龄的三倍。什么牌子都根本无从知道,因为老爸买得那车时,是49年以前,而那车已是有10多年历史的旧车。到我开始用它,又是10多年将近20年,大概除了车身的三角架是原来的,所有的零件都换过了。车子极其笨重,是典型的所谓老坦克。这辆车是如此的重,在我开始骑着它满世界跑的时候,每次刹车停下来,我的腿支撑不住它,只能先让它倒下,然后下车,再扶起来上车。
我的二姐比我先学会骑车。她比我大3岁,当她学会骑车后,和任何人一样,喜欢骑着玩,于是老爸下班后,吃过晚饭,我们就把那老坦克抬出去,然后她骑,我则跳上后座,然后到处转。记得我们去的最多的,是去人民广场。那时正是文革第一年,自行车带人根本没人管,我们吃过晚饭就出发,一出弄堂,二姐跨上车,我即跳上后座,然后神气活现地朝人民广场进发。到了广场,那就海阔天空了,来回转圈,想骑多快就骑多快。
二姐喜欢带上我的原因,第一是她路没有我熟,第二是她毕竟是一个13,4岁的女孩子,一个人晚上骑车在马路上,甚至去人民广场,比较胆怯,需要我壮胆。弟弟又比我小了3岁,太小。大姐比二姐又大了3岁,一般不跟我们一起玩。
现在想来,那时我的父母真够放心的,我们也够大胆的。想象一下,一个13,4岁的女孩,一个10来岁的男孩,黑灯瞎火的骑车在马路上,还去人民广场。也许我们根本没有告诉父母亲我们去哪里了,要不然,很可能不批准。
这样过了1,2年,有一天,我忽然看见和我同龄的同学,骑着他爸爸的自行车,带着他的弟弟,在弄堂里潇洒地乱转。这个大大的刺激了我,居然我的同学会了而我不会。于是,我赶快也开始学骑车。我同学爸爸的是一辆26吋的轻便车,又低又轻,比较容易学。我老爸的老坦克,又高又重。刚开始,我连一个人推着它在弄堂里走都要摔倒。我学车,也不喜欢让人在后面跟着扶着,觉得太累人。于是我先每天推着车在弄堂里转,推稳当熟练了,就开始"荡车"。所谓"荡车",就是用左脚站在脚踏板上,右脚不断点地向前推行,我们叫"荡"。
荡了一段时间,我开始在荡的时候,把右脚从三角架中间伸过去踩右边的踏板。这样我就可以不用老是用右脚蹬地前行了,两只脚来回蹬车,每次脚踏板只动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这个我们叫骑三角车。骑着"三角车",我已经开始满街跑了。好在那时也没什么规定,不许骑三角车上马路。
个子稍微长高了一点,我开始跨上车,从前面的横杠上,因为从座位后面跨太高。跨上后,一开始还是不能踏整圈,还是半圈前后转,屁股坐在横杠上,那样已经觉得比骑“三角车”爽了,也更雅观。身体又稍微长高些,开始能够踏全圈了。至今记得,第一次踏全圈真爽,一下子速度就大大提高,并且省力气。再进一步,就能把屁股坐在坐垫上踏车了。至此,我算学会了自行车。
学会自行车,是一个大突破。就跟上世纪8,90年代来美国的留学生,刚学会开车并买了车一样,突然变得自由了。我大姐有一张上海市地图,8开大小,主要是市区图,北到场中路,东到杨树浦,西到古北路一带,南到漕河泾,大致是当时市区公交车能到的范围(还不到,比如吴淞就不在内)。以前我就很喜欢那张地图,自从我学会了自行车,这张地图就成了我专用的了。每个周末,我就揣着地图,全上海游荡。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