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的博客

探细胞奥秘,记人生经历,会八方朋友,不亦乐乎
个人资料
越王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小厂人物记(八)学不致用的大学生 (上)

(2013-07-26 11:09:14) 下一个

小厂人物记(八)学不致用的大学生 (上)

 

上一篇说的L老师是我学工的工厂的大学生,这篇说我工作的厂里的大学生。在谈到我厂的大学生的时候,有必要介绍一下我厂的产品,生产技术以及车间布局。

 

我们厂的基本生产过程是加工条钢,俗称拉丝。原料是从炼钢厂轧钢车间出来的圆形条钢,我厂把这些条钢拉拔并穿过钨钢的模具,使达到下家厂所需的尺寸,并且使表面光洁度提高。而下家主要是那些螺钉螺帽厂,用冲床把条钢冲成各种尺寸的螺丝螺帽。所以我们厂的生产过程非常简单,就是把钢条拉细,拉光洁。

 

钢条有直条和盘条(盘圆)两种,于是我们厂有拉直条和盘条的两个车间,这是主要的生产车间,厂里叫前方车间。然后有辅助车间,比如退火炉间,因为轧钢车间出来的钢有时太硬,需要退火软化,有时钢条需要拉2次才达到需要的尺寸,于是拉过一次后也需要退火才能拉第二次。还有模具车间,制造拉丝所需的钨钢模具。然后有机修车间,各车间的机器坏了负责修理,电工间,负责全厂的电器维修。其他有诸如木工班,材料间(科),财务科,运输班,后勤组包括食堂,还有生产科,技术科,检验科,等等。

 

两个前方车间,即拉丝车间不需要任何技术,只要力气。模具间只需要一点点技术,因为工艺都是现成的,固定的。最需要技术的是机修间。厂里所有的机器坏了基本都是自己修理。钢条是很重的,一捆都有好几吨重,因此厂里有很多龙门吊车,上海方言叫行车(读"航车")室外的和室内的,这些龙门吊车全部是机修间自己设计制造的。那可算是最有技术含量的了。

 

就这么一个没有什么技术性的小厂,我们厂却分来了好几个大学生,当然基本都是文革中分来的。这些大学生包括:大约67名机电工专的大专生,那是机电一局下属的一所大专,毕业生自然都分到下属各厂。由于文革,在校学习的时间是13年不等,就被分配来了。有一位是上海工业大学(那时叫工学院)的毕业生,一位财经大学的(那时叫财经学院),还有一位最牛也最奇怪被分到我们厂一位复旦大学物理二系的67届毕业生。

 

这些大学生在我厂是如何分布的呢?那位财经学院的被分到财务科,那是基本算对口的,其实我们这个厂有个高中生稍微培训一下也足以胜任这财务科的工作,而这位财经学院的毕业生,其实也只读了23年,因此只担任了出纳,在厂里的一位老会计的领导下,而那位老会计,却是中专学历。工业大学毕业的分到了机修车间,那也算对口了。

 

那位复旦大学物理二系的老兄,分什么都不可能对口,但是由于长得比较高大,被分到劳动强度最高的车间:盘条拉丝车间。可怜这位老兄,虽然个子高大,其实没什么力气。可是,他又偏偏不肯偷懒,不肯服输,总是要和车间里的那些熊腰虎背的年轻人比拉丝产量的高低。由于他们的车间在厂区最南部,厂里唯一的厕所在北部,常常可以看见这位老兄小跑着,穿过其他车间去厕所,然后跑步返回,继续拉丝。就是这样,他的产量还是常常比不上那些身手矫健的年轻人。

 

那几位机电工专毕业的,厂里就随便分了。2位分到了盘条拉丝间,因为他们身体比较结实。比较弱点的位,分到了模具间,包括一位女性。这几位只读了12年书,厂里基本是当高中生使用了。有一位读了3年的,被分到机修间,算是对口,领导他的,却是几位高中甚至初中毕业学历的工人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快乐的傻瓜 回复 悄悄话 我后来还出口过拉丝模。
越王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觅音的评论:
拉丝是用的机器,而且是功率很大的机器。但是把那钢条喂进机器需要人力,那是极其单调而繁重的工作。并且非常危险,我厂曾有2个工人右手4指被机器一下子切去,有1人拦腰被切断。
觅音 回复 悄悄话 拉丝靠人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