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3.一个老干部的的沉浮
周勃在历史上算是个正面人物,所谓“一代名臣”。平定吕氏之后,周勃可谓是权势熏天。后代把他之所以得以善终,归结为汉文帝是一带明主,这是有道理的。但是,并没有人想到过,文帝不止是给了周勃全生的机会,在文帝即位之初,要在权臣周勃的阴影下生存下来,并最终消除这一威胁,也付出了相当的努力。
刘恒刚上位,老谋深算的陈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土老冒进城
公元前180年秋,代王刘恒的车队到达长安郊外。周勃率领一众官员来到渭桥上隆重欢迎。拨乱反正的总设计师周勃,此时正踌躇满志。此刻群臣已经下拜,正准备山呼万岁。周勃忽然大喇喇的提出,自己有些体己话儿,要先和准皇上单独聊两句。车队的前导不敢怠慢,赶快到刘恒的车子边请示。这登时让不少人的心里打起了鼓:这个时候,对吕氏余党的清洗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漫漫长安路
汉高祖刘帮死了以后,吕后专权。国家机器在她和吕家几个舅舅把持之下十数年,皇帝换了几茬,直到刘帮的孙子辈,却没有哪个能善终的。
到吕后闭了眼西去的时候,刘帮嫡系的后代已经没剩下几个了。汉文帝刘恒,虽然论顺序的话,即位时已经算是汉王朝的”第三或第四代领导人”,但他却是刘帮的直接儿子。他能幸存下来,也正应了"豁兮福所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昨日骑车,至湖滨。天朗气清,而东南风剧。碧波哗然,蓝澈晶莹。吾甚爱之。遂弃车,纵身入水。奇寒彻骨,冷风博面。久之则神气舒爽。时有三五游人坐卧休息,皆白发翁媪类也。初见吾跃入湖中,皆大惊起立。度余寻死者故也。俄而见余浪里翻飞,惬意之状,始还坐。然亦指点称奇者数。畅游移时,出水,上车而去。
七律-仲秋寒水泳于安大略湖
林叶疏霜流斑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我们一提到老子,和《道德经》就联想到老子“尚虚无”,“清静无为”,“玄而又玄”。后世之儒有的为”形名“之空论争吵不休,有的干脆拿来求仙问鬼。所以今天的我们,概以老子的学说为出世哲学,认为在处理实际问题上没有什么用处,或认为他消极颓废者亦有之。这种错误的观念,不是我们的错。这全是后世那些食书不化的书呆子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老子与孔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老子说“不教民”,但没说民不可以自教。因为“教”的话就引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教”什么,二是谁来“教”?
在春秋时期,没有人认识到自然科学的范畴。所谓的“识”,只是历史,哲学,伦理学这些主观科学。
那么谁来教呢,别说世上没有圣人,即便是有,你也是自己一家之言,一派之学,局限性和主观性是很强的。你去教,误导人不说,也妨碍了“民”自己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是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的开篇语。我原以为这句话是很难有歧义的。一经查考,却发现各代国学宗师所说纷纭,相去甚远。
而吾犹嫌其未尽通俗,犹为普罗大众所难解。是以余不惮更详释之,希庶几可以除惑.
首先罗列一下几种比较通行的解释:
1.梁海明: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词.少年游-湖畔骑车偶拾
清晨骑单车于安大略湖畔。时天色阴沉,水青云彤。仍见白帆点点漾于天际。行数里,偶入一生态公园,乃狭长半岛耳。此岛三面环水,而岛中又有湖。沿岸林荫比比,鸥雁低飞。盛夏之季,遍地芳华,姹紫嫣红。更有淡紫薰衣草,随处点缀。而彩蝶穿梭其间,相映成趣。路迳曲佪,幽静少人声。不觉间,疾驰十数里,绕岛数周,以至正午。出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再浅谈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西安事变到底意义如何,是否真的是停止了内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现代大多数人的认识是这样的。它实际上的意义真的有这么大吗?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浅见:1.没有西安事变,中国是否就不抗日,或者打不了抗战了呢?实际上,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战事几乎每年都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西安事变改变了一个民族的命运。而它同时也彻底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张学良。
至今我们依然认为,是西安事变直接促成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因而挽救了民族危亡。其实历史的真实可能远非如此。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口头上答应合作,实际上只是暂停进攻而已。彼时学良既叛,蒋要善后安内,无暇再顾及红军。半年后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1]
[2]
[3]
[4]
[首页]
[尾页]